当前,“马恩对立论”“马克思和列宁对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在学界和社会上颇有市场。它们虽然观点各异,但共性的问题就在于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做过程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能够把握历史和创造历史,就在于它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紧密相连。无产阶级实践又具有突破任何理论概括的历史变动性和潜在发展性。因而,作为“活的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批判自身、打破原有体系的完备性和圆融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实现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也由此呈现为一个沿着马克思主义学说本真精神发展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其理论生命力也得以彰显。
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发展看作是一个过程,其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这既是历史辩证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性理解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以往其他学说的根本区别体现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往学说的“解释世界”是从先验原则出发,让现实世界服从于抽象的理性原则;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则是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显然,“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然而任何实践都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实践,都要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因而,马克思主义学说要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体现改变世界的理想和情怀,就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准确地把握了其所生活时代特征并与之相结合的结晶。同时,作为特定“时代的理论思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比如,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扩展能力的低估,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的乐观判断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时代的局限会使某些具体原理和观点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就需要“让马克思走进当代”,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两个外在对象的连接,而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到时代深处,抓住时代的根本问题,与当代实践达到内在统一而实现的一种自我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使命和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总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性理解是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这种态度既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也是阐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历史性的努力,更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在与当代实践结合中获得当代意义、彰显生机和活力的理论表达。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