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形闻声而知人:春秋相人术琐谈(2)

察形闻声而知人:春秋相人术琐谈(2)

春秋时期相人术的形成,并留下历史记录,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史官职能密切相关。周初形成的“天命靡常”观念,随着平王东迁、王室衰微与列国新兴势力的崛起而进一步得到验证,而这一变局并不是大多数人能解释得清的。由是,在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前景的彷徨之中,相人术与预言家便应运而生、顺时而兴。上自公卿贵族,下至平民庶士,他们的命运往往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阶层面对的是各种社会观念的矛盾交织,史官群体也面临着职能的分化与历史意识的更新。于是,我们在早期史书中既能看到对敢于违背权贵、秉笔直书的南史、董狐等的生动刻画,也能看到对各种礼仪祭祀活动的记录,还能看到本文所讨论的那些颇具神异甚至迷信色彩的相人术与预言,而这原本就是史官的分内之事。

《左传》《国语》等早期文献中对春秋相人术的记载,也符合这些史书的编纂意图,有强烈的政治借鉴意味。可以看出,上面所举事例中的被相者都是在春秋时期某个具体阶段、具体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或者依托在政坛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豪门卿族。如楚国的商臣、越椒,晋国的厉公、三郤,都在本国举足轻重;而叔鱼、杨食我背后则有以叔向为代表的羊舌氏家族。《左传》《国语》等书选取这个群体作为样本,当然考虑到了影响力和代表性因素。而且,从现有记载来看,这些被相者的政治与人生命运,也与他们所处时代与地区的政治大环境息息相关。如叔鱼、杨食我之难,便与羊舌氏走向衰落的趋势相一致。在著名的“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中,叔向本人对这一发展趋势也是有清醒认识的:“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左传·昭公三年》)当话题谈到自己的儿子时,叔向却称自己“无子”,可以想见他对其子的失望之情,以及面对家族衰落、后继无人窘境的无奈。而《左传》《国语》等史著的编纂者们当然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表达对那个时代历史与社会变迁的认识,更希望当时与后世的人们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这些史籍中的相人术与相人故事,便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史家展示历史意识的载体。

由上述可见,春秋时期的相人术与相人故事虽然具有后世方术的神秘色彩,但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与社会观念的差别,其与后世盛行的相人术并不完全相同。对此,我们大可不必如荀子所言“学者不道”,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语》研究史”〔15BZS065〕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