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刘宗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环境(4)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以上提供的中国生态环境的数据和描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英明决策。生态文明列入“十三五”规划,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尤其是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到农村、乡镇、县市。在短短的几年间,我国的农村面貌大有改观,出现了很多美丽村庄、美丽的文化小镇。

中国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引领世界先进文化,对于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把自己建设好,而且也要体现出大国担当。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起了主导的作用,促成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订了《巴黎协定》。中国生态文明的实现,可以说是全球实现生态文明的样板。

全球生态文明的实现,要解决四个悖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落后国家人民“可持续生存”的悖论;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紧缺的悖论;全球意志与国家意志、“类生存”与“国生存”的悖论;人类终极文明与阶段愚昧的悖论。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文明模式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安全的文明模式。信息化为全球化资源管理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因此,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文明模式。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产业,在高度信息化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文明社会要通过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的途径来实现。资源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并开发节约型替代产品,信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提高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生态产业有几个关键环节,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七个环节进行。

第一,要建立生态意识和文明观念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第二,依据资源禀赋在最少消耗能源与物质、最低排放的前提下从事生态化生产;第三,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物质交换过程中防止二次、三次乃至N次污染;第四,建立生态化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第五,加强生产、生活环境的有益微生物分解功能;第六,提高还原能力,只取有用的部分,其余还给自然;第七,一定要将分解后的有机物质投入环境并使之再生,将无机物质重复循环利用,最大可能地促进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