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在全社会构建合作理性尤其重要

叶匡政:在全社会构建合作理性尤其重要

网络时代,信息繁杂、纷乱,各种争论和谩骂时常发生,让人不能不对社会理性有所思考。如何构建一种合作理性的文化心理,对未来中国显得尤其重要。

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属于乱世,诸子百家对社会的评判多为礼崩乐坏。但社会的动荡并没有影响到思想的多元发展。那时的诸子学说目的就是为了让社会回归理性,比如道家提出的“小国寡民”、墨家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相对说起来,儒家对社会治乱根源的探索,更为系统和深入。儒家既把人心之仁看作社会理性的基础与内在自觉,也把仪式性的礼,提升为一种对生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和行动规范。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规范,是为了促进个人的理性,进而推动从家族到国家和天下的理性。

那时虽无社会理性一词,但从儒家的学说中,读到的是对社会理性的呼唤。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一方面看到了政与刑对民众的外在威慑,但同时也看到了德和礼对社会秩序的重要。孔子当年主张的是先礼后刑,在他看来“不教而杀谓之虐”,也是执政者的一种恶行。荀子也同样主张:“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与孔子不同的是,荀子同时把法律看作是社会理性的基础,荀子认为“礼义生而制法度”,所以社会理性的核心是必须礼法并重,所谓“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儒家强调个人心灵对仁的价值认知,其实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理性的内在自觉。此外,孔子还扩充和抽象了礼的价值。礼在过去只是祭祀的仪式,但孔子将它视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规范。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不同的民众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如《易》中所说,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但它同时强化了人的等级意识。不过在那个时代,能有这种对社会伦理秩序的思考,在当时却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儒家的各派虽然思路不大相同,但礼、乐、刑、政却一直是儒家学者探索社会理性的核心观念。

对今天来说,在全社会构建一种合作理性的文化心理尤其重要。因为人类社会是一种共存关系,互利合作可以说是一切经济和政治行为的核心。一方面,人们在市场领域需要互利合作的理性,另一方面,政府与民众也需有一种合作理性。人类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是这种合作理性的产物。这种合作理性的基本观点是,理性的个人主义在发展个人的同时,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样理性的政府权力在为公共利益服务时,也会获得来自公众的信任与尊敬。所以一个理性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它追求有限与责任,追求法治与透明;同样,一个理性的经济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它追求信誉与人道,追求互利与合作;而一个理性的公民群体,必然呈现出个体理性的成熟与公民组织的发达,面对社会矛盾,公民不会把责任全部推给政府,而是自发理性地进行反思,着手解决社会矛盾,更会避免因过激言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失控。

社会理性意味着凡是市场和社会可自我发展的领域,政府就应当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理性的政府会主动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主动要求来自社会和民众的监督,政府各级官员的行动也紧紧围绕着政府应承担的公共责任,通过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来主动培育自身的公信力。社会理性,还意味着政府、社会和民众在为共同的目标作出各自的努力,政府会主动响应民众的呼吁,而民众也会放弃单纯的指责与斗争心态,不是以感性意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是以理性的自我反思与合作共存的理想,来协商解决自身与群体的利益。社会理性,也意味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都抱着一种合作共赢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危机。

一个理性的社会,意味着要有对各种社会矛盾的理性认知,政府不能把矛盾视为对权力的挑衅,否则只会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可能将社会矛盾转化为政治矛盾。一个理性的社会还意味着,不能用压制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而应当抱着共生、合作的心态理性地协商、解决社会矛盾。一个理性的社会,理性的政府是关键,但理性的公民和社会同样重要。中国人需要生存和发展,这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价值判断,这种生存发展是具有连带和共生关系的,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中,这种共存与发展才有可能。如果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所有中国人梦想的话,那实现社会理性则是前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