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如期开始。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40次高考。曾经,这是改变命运的一考;如今,这是迎接长大的典礼。韶华易逝,青春易老,高考封存的拼搏与所得,新鲜依旧
1977年高考
(1977年12月)
煤油灯下
记者 任敏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之前,陆海英真的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就是“扎根乡村、铁心务农”了。
1977年3月26日,陆海英高中毕业,来到顺义县张喜庄公社,成为插队知青。培土、锄草、施肥、收割庄稼……陆海英每天都在地里忙活着。虽然她还梦想着考大学,继续读书,但她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
1977年10月21日,陆海英正在地里干活,广播突然响了,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陆海英高兴得直蹦,“我一定要参加,我要上大学。”
当时,全县都在为第十三排水支渠(简称“十三支”)忙活,陆海英无法请假备考。她就白天劳动,晚上看书。
20多平方米的集体宿舍里,住了八九个姑娘。别人聊天、洗漱或者烤馒头片时,只有陆海英点燃煤油灯,趴在一个凹凸不平的木箱上,埋头翻看油印的复习篇子和课本。寒风呼啸的夜晚,宿舍连水缸都结了冰,别人早早钻进了被窝,只有陆海英披着大衣,搓着手,继续读书。
临近考试,队里给陆海英放了一周假。那些日子,她每天都复习十几个小时以上,她甚至舍不得睡觉,困了就趴一会儿,醒来接着背考点。
那是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坐在考场中,陆海英有些忐忑,要知道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只有27万余人能够被录取。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个作文题点燃了陆海英的斗志,“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全力以赴。”时至今日,陆海英回忆当年,依旧斗志昂扬。
考试结束,陆海英继续回村劳动。收到喜讯的那天,她正挎着粪箕子在田里撒粪。广播响起:“陆海英,速到大队来取通知!”陆海英一下扔下粪箕子,拔腿就向大队部跑——她被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录取。那一刻,陆海英觉得太幸福了!
陆海英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她求知若渴,天天泡图书馆,缠着老师答疑,翻字典背单词、背成语……
恢复高考30年时,陆海英组织大学同窗提笔共忆那年高考,集结成册。陆海英和同学们深信,是高考,为他们打开新的世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