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年高考 (2)

难忘,那年高考 (2)

1980年高考

(1980年7月)

lhao6623_b

科学家的邀约

记者 贾晓燕

36年前的一张纸条,芦苇一直珍藏在身边。纸条上有19个字——“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祝您成功。”这是科学家钱伟长对芦苇的寄语。

1979年1月30日下午2时30分,65中高中生芦苇作为优秀中学生代表,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科学家和首都中学生春节联欢会。钱伟长就坐在芦苇的旁边。

芦苇捋着小辫,偷瞧身边的大科学家。钱伟长慈祥地笑着,和小芦苇聊起天:“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有什么兴趣爱好?”……当得知芦苇数学、物理学得很好,钱伟长很高兴,“成绩这么好,以后去考清华大学吧!”钱伟长还给芦苇写下寄语。

令芦苇意外的是,钱伟长还关心她的英语成绩。要知道在当时,英语并非主科。高考恢复后的头几年,英语并未计入总成绩,大部分高校招生时,只将英语成绩作为参考分处理。

哪知道一年之后,芦苇高考时,英语成绩首次按30%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总分也由500分变成530分。

英语,芦苇并不陌生。当年,父母下干校,她曾遇见一位当过翻译的阿姨。这位阿姨经常教她一些英语日常用语。

中学之后,芦苇也没断了外语学习。高考新变化,学校加强了外语教学。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老师们还会找来《许国璋英语》等课外教材,给学生“补课”。

高考时,芦苇依钱伟长所愿,报考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最终以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

真正开始科研,芦苇才意识到钱伟长当年关心她外语成绩的用意。想要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就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学好外语,对科研大有助力。

芦苇感谢那张纸条,不仅仅是因为那是钱伟长的邀约,更因为那是前辈科学家送给她的探索科学世界的钥匙。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