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精神的社会实践效果,取决于能否知行合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培养友善精神,难点在于修养内心。在内心中真正接受友善精神,在行为中才能真正愿意弘扬友善精神。身体和心性是一体之两面,修身被理解成为一个“以心控身”的问题,强调精神对行为的控制,从而达到身心的合一。而且,要诚于中而形于外。欲为“君子”,必先修养自己的“仁心”,即体现为“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为修“仁心”,“克己”、“自省”便成为基础。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指出:“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这里所讲的修身自律、端然正己,对个人品质提出了高要求。
其次,培养友善精神,关键在于社会实践。儒家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由“仁”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人际和谐关系的关切。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人与人关系的互补、忠诚、献身、责任和义务的崇高品德。儒家对人性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在这种人性化的情感心理的指引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儒家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些具体要求完全可以被当代人学习和借鉴,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指导标准和原则,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友善精神,对个人在“行”上的要求如下:一是待人平等,这是友善的前提。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是社会的平等成员。二是待人如己,这是友善的重要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待人宽厚,这是友善的重要要求。当然,待人宽厚不能等于盲目迁就。四是助人为乐,这是友善的直接表现。五是关爱别人,注重精神层次的幸福。超越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的追求,才是融入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的幸福。
最后,培养友善精神,重点在于社会弘扬。培养友善精神,需要在社会层面弘扬利他幸福的思想。法国学者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说:“当我们说德行就是它自己的报酬时,我们只想简单地声明,要想使自己得到稳固的幸福,他就应该从事于自己同类们的福利,并且应该博得他们的尊重、爱戴和援助。经验应该时时刻刻使他深信,部分人的福利只能从全体的福利中来;正义会使他感觉到,在这个体系中,凡以符合于全体的方式而活动的意志,必然要感受一种有益的反应。”这段话的意思,孙英在《幸福论》中如此理解:“关心和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的利他幸福,不仅可以作为获得利己幸福的手段,而且本身就能转化成目的、转化成利己幸福。”因为,追求大多数人的利他幸福,本身能给人们带来真实的快乐,从而带来利己的幸福。这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如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培养友善精神,需要社会层面弘扬利他精神。一是应着力发掘和宣传贴近百姓生活的善行义举,让群众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从而激发出内心的善意和友爱。二是匡正人心需要惩恶与扬善并举。一方面要严惩损人利益、敲诈欺骗等伤风败俗的行为,一方面要保护践行友善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三是夯实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