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友善精神有助于解决异化变质的人际关系问题。友善精神推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友善的人伦关系,而不是权力、法律、金钱等冷冰冰的关系。它能改变个人看待他人和世界的视角,引导人们不仅仅以强调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来处理人际关系。友善精神会引领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与人之间在生活方式、文化、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求同存异。
友善精神可以成为创造真善美的根本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关于伦理学的心理剖析,还是一种发自生命本原的道德实践。友善精神是良知的表现。当代著名儒学家蒋庆说,良知是人类永恒存在之普遍人性,是人类行为之准则明师,直接参与到人类历史的创造。良知既是人类复归理想社会的标志,又是人类克服历史异化的动力所在。因此,历史的进程,也正是一个“良知由异化到复归的历史”。我们不妨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传统哲学,重温一次“良知由异化到复归的历史”,探求友善精神在今日中国如何再次发扬光大。
第一,应当持续坚持、强化以德治国。友善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首位,突出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如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四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以及王守仁的“致良知”等,讲的都是人类的普遍道德。
第二,应当鼓励让友善精神成为个人行为的统帅。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鲁道夫·奥伊肯在其代表作《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中指出:“人是自然与精神生活的汇合点,人的义务和特权便是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克服其非精神的本质。精神生活是内在的,它不是植根于外部世界,而是植根于人的心灵;但它又是独立的,它超越主观的个体,可以接触到宇宙的广袤和真理。”让友善精神成为行为的统帅,支配人在现实中过一种理性而有价值的生活,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今日中国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第三,创造性地活用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几乎每个关键词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根源,同时又体现出颇具现代特色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让友善精神辩证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从古今关系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古为今用。
友善精神的社会实践
友善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道德品行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文化在“内圣”领域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修身”理论。孔子认为,“内圣”是“外王”的精神内核,先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修身思想仍然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在修身的释义上,意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在修身的内容上,强调三点:一要修党性;二要修理想信念;三要修道德境界。在修身的过程上,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思想中的杂质。在修身的目的上,在于培养道德品行良好的“君子”,成为尽善尽美的“仁”的典范。“修己”之后,才能去“治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