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舒坤: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朱舒坤: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友善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描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美好状态,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育和践行友善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

友善精神的思想源泉

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于儒家对“仁”、“善”的探讨。

首先,友善的内核是仁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精神,与儒家“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在价值底蕴上有着契合之处。“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表现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具体的行为上,“仁”表现的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从《论语》来看,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中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都突出了“仁”以对方为重的他者优先的伦理取向。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应有之义。

其次,友善的重点是善心。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解释了为何行“仁”。因为人性本善,只有推行“仁”,才能让人区别于禽兽,成为“人”。为什么人性本善呢?《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意是说,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之根种植在他心中。一个充满仁义礼智道德的心,自然是一颗善心,体现出来的人性,无疑也是善性。在孟子看来,“善”是人格完善的标志。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存心”即是保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别人则表现为友善。除了儒家之外,道家等思想也对友善思想的产生形成了重要影响。如道家创始人老子曾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至于什么是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最后,友善的价值在于实践。从文化的发展角度看,自从孔子开创“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后,友善精神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之一。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友善精神也开始对中国社会有了普遍性的影响。历代统治者沿袭以德治天下的儒家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约束自身、待人宽厚、礼仪周到等等,成为封建社会的行为规范。友善精神也就成了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之一。时至今日,友善精神有了众多解释。如当代伦理学大家罗国杰认为,友善就是友好、友谊,就是要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与人处、广交朋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关心、爱护、照顾他人,要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要有爱人之心,力求成人之美。

友善精神的时代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友善,肩负着服务于时代的任务,应当体现出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中国社会当前处于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各种社会矛盾突显。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向上、积极的,但也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突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被金钱和利益所影响。社会中时常发生一些不友善不友好的现象,同情心缺位、爱心丢失、冷漠自私,把礼让视为软弱。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以友好和善的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价值观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和利益分配日益复杂化、社会思潮与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友善作为以道德为尺度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体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首先,友善是构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一项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狭小地理范围内的传统社会血缘关系,而是扩展到以陌生人为主体的公共社会领域。在这种具有开放性、变动性、多样性的现代公共社会中,友善精神是人们实现与人交往、成功融入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

其次,友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个体竞争与合作的“润滑剂”。友善有助于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工具理性“有利还是无利”的逻辑不同,价值理性追求的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是一种无条件的坚定信仰。在解决人与物关系的基础上倡导友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