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工匠战略” 制造中国完美

实施“工匠战略” 制造中国完美

一边是中低端产能过剩,一边是中高端供给不足;一边是国货库存积压,一边是国人在全球扫货;一边是无业可就,一边是高技能工人无处寻觅;一边是城镇化大势所趋,迫切需要的土地统筹规划利用,一边是农民没“手艺”谋生而乡土难离……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城镇化建设,以及中国经济升级再腾飞或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工匠战略”,建设“工匠式”产业工人队伍,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精致生产,制造中国完美,以构建稳定持久的发展力、社会稳定的支撑力、坚韧坚挺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何谓“工匠战略”

工匠,即具备高超创新创造创意能力的人。铁匠、木匠、皮匠、花匠、泥瓦匠、教书匠、文坛巨匠……是古今人们对他(她)们作为“工匠”的尊称;“手艺人”“匠人”“能人”“师傅”“大师”,是他(她)们的代名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是人们对他(她)们智慧的赞誉;“独具匠心”“匠心独运”是人们对他(她)们技艺的推崇;种田能手、技术标兵、业务尖子、行家里手,是社会对他(她)们精业的认同;立说的孔子、治水的大禹、治病的华佗、解牛的庖丁、造纸的蔡伦,是他(她)们的先祖;钱学森、茅以升、袁隆平、屠呦呦,是他(她)们中的楷模而被誉为“大国工匠”……中华民族因工匠而繁荣强大,中华文明因工匠而登峰造极、历久绵长。

工匠精神,是敬业精业兴业精神。是恪守本分、敬业奉献、兢兢业业、善做善成的职业态度;是诚信为本、笃守职责、不辱信誉、质量第一的职业操守;是徒承师艺、不断超越,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职业境界;是天工开物、创新创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造创业、打造精致极品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文明不断攀沿上升的引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走向强大的核心支撑。

工匠兴业。从火药、浑天仪发明到两弹一星上天,从《本草纲目》到青蒿素,从都江堰到万里长城,从中华老字号到当代国字号工程,从算盘到银河号计算机……莫不是中华巨匠匠心独运的非凡创造。正所谓工匠兴则事业兴,工匠废则事业亡。

何谓“工匠战略”?即在国家战略层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精致生产为牵引,以工匠精神为动力,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建设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实施“工匠战略”,意义现实而深远

历经近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经济社会,正面临多重矛盾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爬坡上坎跃上新海拔的重大历史课题。洞察制约经济走向中高端、制约城镇化进程、制约国民收入大幅增长、制约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等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诸多矛盾,低素质劳动力大军粗糙生产维系的低效能经济导致的脆弱国际竞争力,是这些矛盾的核心症结之一。因而,实施“工匠战略”、加快建设中国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是化解这些矛盾的“牛鼻子”策略之一。正所谓“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而成。”

1.实施“工匠战略”,是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的战略需要。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前提,但改革落地后的迫切任务就是实施精致生产战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中国完美”,实现面向世界的中高端供给。实现中国经济如此华丽转身,其本质是一项“制造中国完美”的浩大“工匠工程”。推动实施这一浩大工程,没有“工匠”式的高素质劳动力的精致生产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必须大力提升劳动力这个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的素质。在这个意义上,“工匠战略”核心是培育“工匠式”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工人和实施有组织的精致生产,但其根本所在依然是培育“工匠”。

2.实施“工匠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强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靠人,靠有着工匠精神和工匠本领的人。没有一支浩大的工匠队伍,创新驱动便无从谈起。

3.实施“工匠战略”,是顺利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一着。溯古论今,最初的城镇,就是由脱离了土地的“手艺人”的聚集所形成的。今天已经城镇化了的城里人,无论其为第几代,大凡都是凭了“工匠”的本事融入城镇之中的。到了现代,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城镇依然是“一工匠一家庭”的有机构成(在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当然也是“现代工匠”)。剖析当前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无非是农民有苦力而缺手艺,进城后即使定居也无法乐业,根源是没有谋生手段;可以有城里人的身份证但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根源是缺乏城里人的文明素养,因而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工匠战略”核心是农民向市民的素质转换,即通过“工匠战略”使农民实现依靠土地谋生向依靠“手艺”谋生、由田野生活向都市生活转换,由此推动“一工匠一家庭的拖家带口式”的“农转非”大迁徙。事实上,只有使农民具备了在城市谋生的本领和素养,他(她)们才能最终从土地和农村中剥离出来,农民(作为劳动力)和土地两个生产要素才能被彻底解放出来,才能置换出中国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所必需的广阔土地资源和社会空间。此一着,关涉亿万农民,关系中国城镇化顺利推进,关系中国社会真正意义上由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的根本转型,关系社会稳定,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实施“工匠战略”,是中国劳动力产业工人化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呈现出经济全领域产业化的突出特征,对人的发展提出了产业工人化的时代要求。第一,经济全领域产业化,需要劳动者实现产业工人化。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其他领域,劳动者产业工人化成为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有序生产、精致生产以及生产供给和社会需求走向中高端、中国经济升级再腾飞的决定因素。第二,城镇化及经济全领域产业化,迫切需要农民实现产业工人化。在中国,劳动者产业工人化的任务尤其艰巨,艰巨之最在于将亿万农民锻造成有文明素养、有工匠技能、有工匠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的产业工人。如果不能较快实现农民产业工人化,不仅难以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而且严重制约城镇化进程、拖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跃升、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第三,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迫切需要中国劳动者产业工人化。随着城镇化和经济全领域产业化的推进,三次产业的传统界线将被打破,绝大多数农民将汇入产业工人大军,中国工人阶层的构成成分及其体量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用唯物史观来审视这一历史进程,劳动者产业工人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转型面临的极其现实、极其迫切的战略任务,其核心问题在于使包括亿万农民在内的所有国民成为有觉悟、有组织、有纪律、有现代文明素养、有精湛技能、有工匠精神、有小康生活的国家公民和产业工人。在这个意义上,实施“工匠战略”,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关涉社会转型和稳定,而且关系保持工人阶层及国家公民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兴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

5.实施“工匠战略”,是化解中国高端技术人才紧缺问题的迫切需要。撇开中国经济生产供给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对“工匠”队伍的迫切需要不讲,单就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常规生产尤其是国防工业、中高端制造业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匠”人才供需现状来看,高级技术工人已经一“匠”难求。据了解,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的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2014年,我国仅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如车床、电焊、机械操作等)缺口就达500-600万人。一些企业的技工岗位以万元以上月工资或数十万年薪招揽人才,却依然一“匠”难求。这种“上千万大学生无业可就,上千万高级技术工人无处寻觅”的窘境,正印证了实施“工匠战略”的迫切性。当今一些试图转型的企业,设备可以花钱更新,但却无法使更新的设备形成生产力,症结也在于缺乏“工匠”。在这个意义上,实施“工匠战略”,至少具有支撑中国经济走向中高端、维系中国经济运转和推动大学生及农民工就业等多重功效。

6.实施“工匠战略”,是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无论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拟或是国计民生、劳动就业,第三产业都是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 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 万左右。这意味着第三产业不仅需要成为支柱性增长极,而且需要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追溯历史,自从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来,第三产业始终是维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更是第二产业诞生并赖以发展的母体。然而,无论是久远历史上的手工业,还是当今社会的第三产业,莫不是由天南地北千千万万个手艺人大军组成。也就是说,“工匠”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实施“工匠战略”,就是在为第三产业崛起提供核心引擎,就是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推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