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与西坪镇交界处的笔锋山下,是清朝官员李先立的故居。故居旁,一座“淳厚人家”石碑历经298年的风雨,至今犹存,令人追思。
李先立(1657~1719)祖籍四川江津县,字卓庵,号笔锋,世称北山先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及第,是清朝在遵义府开科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又是第一个进入朝廷为官的遵义人。李先立曾任多处知县并奉旨入吏部任文选清吏司主事,乡人称“天官”。
作为诗文大家,李先立是西坪文化的里程碑,是西坪的骄傲,也是遵义的自豪,对遵义文化影响甚大。他的著作收在《北山诗文集》里,郑珍编定遵义人诗作《播雅》选录其诗68首。郑珍评论他的文章是“闳深博厚,无不明不醇之词,与欧公、朱子相似”。李先立一生致力于公益,也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伫立于“淳厚人家”碑前,当年勤俭持家友善待人、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为民请命清正廉洁的天官形象仿佛跃然于我们眼前。
我们在笔锋山下瞻仰“淳厚人家”碑,考证《遵义府志》等相关历史资料,追寻跟笔锋山一样已经永载史册的李先立的为人、为学、为官、为邻的一生,其良好的家风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勤俭自强苦亦甜!勤俭好学的家风传承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明朝末年,李先立的父亲李伦然避乱来到遵义桃溪居住。李先立自幼家贫,冬天没有火烤,他就在屋内急速奔走使身体发热,用一个竹篓装满秕糠之类的东西把脚放进去取暖,或拿一节竹子放在脚下复搓动驱赶寒冷。李先立小时候和孩子们玩耍,就表现出特别端庄诚实。稍大一些,只要知道前人有美好的言行,自己就一定照着做。1673年,吴三桂反清进兵遵义时,李先立一家避迁南乡平水里笔锋山下,开设私塾教授学生。李先立生活十分俭朴,通常穿一件粗布袍,一天只吃两顿,一顿稀饭,一顿干饭,勉强度日。他母亲早故,就非常孝顺父亲,父亲离世时出殡和安葬都遵照朱熹的礼仪,没有作佛事道场。
友善待人受称赞!李先立很热心公益事业。他回乡后召集四十余家设义仓于各村无偿接济乡民,后来因为义仓不能满足需要,就和四个儿子商议建立家仓,约定当年大家都出谷四石,贮存在另外的谷仓里,到时候选择最需要的人家放很低息的贷,这样可以暂时降低原来加息给乡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解决村民春夏缺粮危难,使周围更多的人受到接济。为了淳朴民风,李先立又号召村里人道:“从现在起,我们乡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公平讲理,无理的要受罚。不遵守,一定要斗殴、打官司的,我们与他断绝交往,各种聚会都不和他往来”。附近三十六村乡民心怀感念,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联合镌刻“淳厚人家”石碑相赠。
严谨治学成先贤!李先立勤奋好学,刻苦攻读,读书一定要把字句意思弄清楚了才罢休。有朋友劝他不必这样辛苦,他回答说:“读书本来就是我们该做的事,况且我们读书人如果不读书,那又该做什么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考中举人,三十三年(1694)又中进士。就这样,他将严谨治学的精神坚持了一生。1708年告假还乡创“北山书院”,李先立把书房题名“论斋”,住所题名“守拙”,每天和朋友讲论理学道德,其子孙及从其家学者传承其契而不舍的治学家风,其中有四十余人博得了功名,为西坪“进士之乡”美誉增添了亮色。
清正廉洁堪典范!李先立为官清正廉洁,堪为典范。他当官以后依然保持“布衣素食”,跟作秀才的时候差不多。他回乡后十多年没有进一次城,有人邀请,他就用脚有病来推辞。他平盗患,免捐税,废私派,治水灾,问案如话家常,劝戒村民凭公论理,深得百姓爱戴。李先立选任直隶新安知县期间,新安有很多大盗,前任县令就是因为抓不到盗贼被革职。李先立到任不到一月,就抓了几十个,依法处决了首犯。后来又抓到一个强盗头目,任命其为捕快之首,很快就把其他强盗全部抓住了。他每次给强盗定罪时,几乎都要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作好人呢?国法不能饶恕你们啊!”很多强盗因此被感化,境内盗患也就平息了。
为了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弘扬历史悠久的遵义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传统家规家风文化中的精华,引导党员干部知古鉴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有幸作为遵义人,我们为什么不继承古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财产?家风悠长又绵远,“淳厚人家”三百年。笔锋山下诗永恒,后学鉴之谱新篇!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群,1群:209961124(此群已满),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