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改市:如何迈过“四道坎”(2)

镇改市:如何迈过“四道坎”(2)

问题3 激发特大镇潜力:人才、产业、城市如何互动

各地城镇化进程在加速,“鬼城”“空城”现象也在部分地方呈蔓延之势。大兴土木的“造城”运动让一座座新城平地崛起,而实际上却缺乏城市应有的内涵与品质。2014年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房地产行业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供需比为65%,供给不足;而非一线城市供给过剩,二三线城市的供需比为116%,三四线城市为125%。统计结果显示,我国70个主要城市中有26个城市供给相对过剩,占比37.14%。

李铁表示,仅依靠房地产而没有产业依托的城市,实际上无法容纳进城的农民,可以看到,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债务积累,应该走实体经济为主导、产城融合的路子。

从各地介绍的实践经验来看,许多特大镇都有自身的特色产业——江苏的盛泽镇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和中国最大的丝绸产业集群地,化纤面料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连续三年市场交易额超千亿;浙江织里镇投资50亿元打造童装园区,发展“互联网+”童装的经济,童装网店达到了4000多家;长春市合隆镇重点构建了以交通装备零部件、安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生物质能、轻工业为两大新型优势发展产业的“一带、四园”的集聚格局,园区现有一大批知名企业。

“要特别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城镇的特点因地制宜来提升城市、城镇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这样能够不断地聚集人才,实现人才、产业、城市良性的互动,提高特大镇发展的质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

“探索不同的路径、方式,各地互相借鉴改革的实践,使这些特大镇能够进一步的激发潜能。”胡祖才提到,“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改市,这就是说,不能一哄而起。

问题4 特大镇改市:如何防止走“升格、翻牌”的老套路

目前,各地在推进特大镇行政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比如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下放县级权限、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均取得一些突破和成效。

然而,一些问题也仍然存在。“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但仍存在要素配置与经济规模不匹配、管理力量与城镇规模不匹配、执法权限与管理需求不匹配、生活品质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焦旭祥说。

浙江省遇到的这几个突出问题在许多大城镇普遍存在。李铁指出,其核心问题在于要不要打破等级化管理体制。

胡祖才指出,推进特大镇的体制机制创新,要把部分县级管理权限赋予特大镇;同时加大包括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等的配套改革力度;还要积极探索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新型的设市模式,探索城市的新型管理模式,不能简单地走“升格、翻牌,大幅增加管理人员”的老套路,而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控制行政成本,探索出“小政府、大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

“特大镇有个明显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的滞后,有点‘半城市化’的状态。”胡祖才说。

胡祖才强调,既然特大镇已经具备了中小城市的体量和特征,那么其发展、建设、规划也应该要有中小城市的标准、品质,要提升、完善特大镇的功能,“要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补短板,留住人才,避免人口外流。”

(记者 鲁元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