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对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的辨析、澄清

摘要:汇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建言献策,为最高决策部门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为治国理政和各项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论证。

本文语粹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各门学科研究者自己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本学科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是以自己创造性研究新成果和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共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不正常现象。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艰巨任务。其中,“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对我们着力构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内容和话语体系的界定;“中国特色”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反映在理论观念中的当代中国;“中国风格”是就学术话语而言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凝炼中国话语,有我们学科特有的核心概念,用中国的话语讲中国的事情,不仅为中国人喜闻乐见,也要让外国人能懂,能明白;“中国气派”就是中华民族主张的“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念,因此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会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隔绝开来吗?

有人会说,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隔绝开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而是最具科学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只有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分清精华与糟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分清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诉求和学术研究成果,吸收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和新成果。可以说,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具有历史眼光,不忘本来,继承传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具有国际眼光,不拒外来,取人之长。以为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会作茧自缚,自我封闭,是根本不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