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文艺批评要激浊扬清,敢于亮剑(2)

——读许海《第一项修炼:二十年文学作业》

作者对文艺创作的评论本着“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的原则,对当时好的作品给予热切肯定,对媚俗之作则予以尖锐批评。作者对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热情关注,他细致分析了抗战题材电视剧《雪豹》,肯定“《雪豹》讲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充分发挥了战争题材的优势,以惊险的战斗展开剧情,不仅自始至终牵动着观众的注意力,也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了故事,塑造了人物”,“深刻体现了宏大的历史感”。与此同时,他还较早地提出了抗战题材剧的“风险因素”,指出“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导向风险”,“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选择风险”。他说,有的电视剧表现“两个人摧毁一个据点,把敌人打得狼狈不堪”,“把自己超人化,把敌人愚蠢化,如果这么简单解决战争,抗日战争何需八年之久?”他指出,这种依个人想象来编造战争故事,远离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性和艰苦性,严重脱离了现实。直到2015年,仍有电视剧在胡编“一把刀独闯敌穴”,“女民兵从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炸鬼子”的离奇情节。正如习总书记所批评的:“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许海的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还有着深厚的学养基础,有着严谨的学理色彩。由于作者既攻读过文学,也攻读过哲学,获得过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体现在他的文章中,文学中有哲学,哲学中也有文学;诗歌、音乐中有政治,政治中也诗歌、音乐。他的研究打通了文、史、哲的域阈界限,所以他的评论有宽阔的视角,充分的说理,深刻的烛见;集议论、考证、研究、诗情与一体,立论充实,文体丰润,读之令兴味盎然。显示了一位年轻学者丰厚的学术潜力。特别是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和现实经验,运用中国文学理论的精华来点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短长,不胡乱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不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唯洋是从、食洋不化的外来生涩名词吓唬人,所写评论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表现了理论工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

虽然作者的现职工作并非从事专业的文艺评论,也不是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学会的会员,但作者以敏锐的视角,文化工作者严肃的责任意识,为人民代言的责任担当,始终坚守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阵地,维护社会主义文艺的尊严。文艺评论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这都为我们科学而理性地开展文艺批评指明了方向。

在过去的相当一个时期,文艺评论莺歌燕舞,一派太平景象。有人倡导庸俗文艺批评学,以圈子、面子、人情和选票,操控文艺批评,极力抹去思想的原则性。有的文艺报刊把尚未拍完的影片用大幅版面吹捧为“电影史诗”,结果上映后反映平平,对去年胡编乱造、违背史实的电视剧《异镇》,写批评时也不敢指名道姓(只说“有一部电视剧”)。当前,荧屏上充斥宫廷争斗、阴谋丛生、男欢女爱、争风吃醋的故事,将人们的思想拉入古墓的挖掘而远离现实,何谈文艺的教化育人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但某些人却信奉“红包的厚度等于评论的厚度”,致使文艺评论界缺乏战斗力、说服力,难有思想锋芒。读青年学者许海的文艺评论集,深为他勇气、胆识和责任感所折服。这样的批评家不是多而是太少了。我们应当营造良好的氛围,期待有更多的敢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的青年评论家出现。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