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构建符合当代中国现实逻辑的话语体系(2)

王海滨:构建符合当代中国现实逻辑的话语体系(2)

从结构转型到整体升级的现实逻辑

现代化过程首要是结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是从1978年真正开始的。当然,这一转型也有其历史基础:既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发起于1840年以来中国追寻现代化的足迹,还来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积淀。结构转型是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逻辑的逻辑起点。

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过大、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相对较小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结构性障碍,由此必须推进结构转型。推进结构转型,就要实行“领域分离”,即使政企相对分开、政社相对分开。今天,我国的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相对增大,就是这种力量转移的写照。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的增大带来了财富生产,随之而来就是财富分配。分配背后的实质是利益,分配之必然展开的逻辑,是利益博弈。今天,我们正处在利益博弈期,需要达成思想共识,进而凝聚力量推动整体性发展,需要重建和营造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能够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上述这些,正在引起当今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整体升级。

由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转型升级到民族复兴,涉及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正确处理国家、市场、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建构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思想理论界关于诸多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很少产生出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范畴和中国话语,而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如何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首先,把握中国语境。其次,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再次,注重理念提升。最后,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因此,建构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决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这里只能初步提出一些构想:在关注中国问题的历史演进中聚焦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进一步提炼中国问题;通过对凝练出的中国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推进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构能够解释、引领和优化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