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培训班,这“外来的和尚”靠谱吗?

填报志愿培训班,这“外来的和尚”靠谱吗?

苦战3日,高考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们又将面临如何填报志愿这一“难题”。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为了能够让学生不浪费考分而进入理想学校,不少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请培训机构帮忙“支招”志愿填报,个别高考报考机构的填报培训叫价已经高达近10万元。

平心而论,在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填报志愿确实是个“技术活”:学校和志愿选得好,考生分数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或许能上一所满意的大学;而如果志愿填得不好,同样一个分数,则有可能与好大学失之交臂,落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抉择竟会造成如此天差地别的后果,无形中放大了填报志愿对考生前途命运的影响,也给了一些咨询机构借机敛财的机会。

参加填报志愿培训班到底有没有用?笔者不敢妄下断言。但无论咨询机构宣传得如何天花乱坠,又是“专家坐镇”,又是“大数据帮忙”的,所谓咨询服务通常只是对往年各高校的综合信息、录取分数等进行简单分析对比。这种工作,很多人花些精力自己就能做,却仍然心甘情愿出高价去接受咨询,原因何在?

首先,如今不少人都迷信专家,认为其说的话“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在所谓“专家”的侃侃而谈之下,大脑自动停止运转,不再分析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专家”灌输的信息。近年来一直严打的虚假广告,很多都是靠“专家”包装出来的,为何屡禁不止,颇有市场?除了部分媒体的责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众对于专家、权威迷信、盲从。填报志愿培训班的广告也是一样,强调“专家”和“大数据”,无一不是在宣示自己高大上的“权威”身份,以博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态是花钱买心安。有些时候,人们付出财富和辛劳,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全感。比如,不少学生和家长平时不会求神拜佛,但在重大考试来临之际,举家去庙里烧香。这种习惯流传甚广,以致于北京的卧佛寺成了很多考生必去的“福地”,只是因为它的谐音是“offer寺”(offer,英文,考试通过、面试录取等意思)。揣着这种心态的人,未必指望忙活半天一定能硕果满满,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已经尽力了,好让自己躁动不安的内心得到些许宽慰,相信不少参加填报志愿培训班的人也有类似的心态。

也许有人会说,咨询机构办班,考生家长依据个人情况选择参加,这是市场行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需要别人指指点点吗?更何况,谁敢说报了班一定没有效果?的确,如果考生家长能够摆正心态,参加类似的培训班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培训班的老师会根据考生分数推荐他认为“划算”的学校和专业,以充分体现分数的价值,如果和考生的意愿发生冲突该怎么办?考生是该遵从内心的指引,上喜欢的大学和专业,还是只为了体现分数的价值,走另一条人生道路呢?

想学什么专业,倾向于上什么样的大学,考生应该心里有数,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填报志愿培训班这个“外来的和尚”毕竟只是旁观者,无论是身份定位还是视角都与考生有差异,外人说的未必无用,听听也无妨,但主意必须要自己拿,不能迷信“专家”。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