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创新商业模式
当下文化领域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促进文化传播渠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尤其是促进传统文化领域的互联网转型。现在传统书店、传统媒体等经营效率每况愈下,但电商、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却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出现负增长,其中报纸广告降幅达到18.3%,比上年多出10个百分点,杂志降幅为10.2%,也大大超过上年降幅,而相应的2014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上升约56%,可见一斑。传统媒体担任着价值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立足于传统的内容资源和人才优势,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经营思维,改变单向传播方式,建立精准化、定制化、互动性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一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尤其重要。
其次,要顺应消费方式的网络化和移动化。与传统的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网络消费方式强调参与性、社交性和个性化。从文化消费来看,网上购买电影票、演艺票和旅游门票是最普遍、最普通的大众文化消费趋势。而更加有意思的文化消费行为,如粉丝经济、社群经济、消费众筹等,才是互联网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的进一步产物。现在微信、微博上一大批文化企业、出版社,甚至是旅游景点,都有自己的公众账号,通过优质的内容吸引趣味相投的粉丝,建立社群,形成差异化的社区文化,进而达到营销和引导消费需求的效果。再如,经过传统的功能性消费和品牌式消费,互联网的参与式消费是当下和未来文化消费的重要发展趋势,如早期的贴吧、猫扑、天涯论坛等等,现在的弹幕、众筹、众创等等都是年轻人深入参与的亚文化消费市场,都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对于传统文化行业而言,顺应大众消费市场的转移,建立新的网络消费渠道,引导新的文化消费习惯,对于激发文化消费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建立文化消费的O2O平台,实现文化消费的精准化、定制化和参与性,是创新文化消费新业态,促进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三,进一步优化文化生产经营方式。自2015年以来,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文化产业,阿里影业、百度影业、腾讯文学、乐视影业等相继成立。随之而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如腾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涉及文学、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的“泛娱乐”战略,阿里巴巴打造的网民投资影视剧作品的平台——“娱乐宝”,乐视构建的“平台+终端+内容+应用”的互联网生态系统等。同时,免费模式、众创模式、平台模式、长尾模式等等新的互联网经营模式也是不断涌现。面对全新的互联网生态和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也需要积极注入新的元素,进一步优化升级。一方面,传统文化领域需要与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丰富创作手段、生产方式,促进内容、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建立传统文化发展的互联网新阵地。另一方面,面对新兴文化领域,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形态,实现文化、创意、人才、资金的自由连接和协同创造,塑造新型文化创新体系。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