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模式
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思想观念多样多变,网络舆论格局日趋复杂的新形势,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基础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需要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高校情况、具有良好成效的“大宣传”模式。
高校意识形态的体制机制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统合发展。其中,应当重点突破的就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同,从而形成工作的合力。具体而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机制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协同与配合:一是多元主体之间的责任界定及其协同配合;二是主渠道建设与主阵地建设的有机融合与有效互动;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宣传思想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彼此衔接。总体上来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需要体现“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的系统性思维。在构建新模式的设计上,需要坚持“一体化设计、专业化运行、动态化管理”;在舆情管理上,需要建立“舆情监控、快速预警、有效反应”的管理机制;在部门之间的配合上,需要进一步构建“纵向贯穿、横向协同、内外互通的”整合协调机制;在建设机制上,要把“主渠道建设、主阵地建设、主力军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在运行机理上,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融于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本文为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2015YZD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