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我党“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3)

石仲泉:我党“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3)

■基本态度:古为今用,百花百家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采取深入分析的态度,固然是其科学精神的体现。但是,这里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集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于一身,对于传统文化也是努力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毛泽东说:对于中国的优良的历史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历史文化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因此,他明确提出“古为今用”原则。当然,对这个原则要有一个科学理解,既不能搞实用主义的简单化,也不能搞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一个时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不良倾向是对它的误解和曲解。

应当说,“古为今用”是总原则、总要求,怎样体现这个原则、这个要求,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古为今用也是适用的。其实,“双百方针”的提出,本身就是古为今用的绝佳体现。“百花齐放”,指各种花同时开放,语出清代章回小说《镜花缘》。在该书第三回讲“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毛泽东用此语比喻,提倡艺术上应有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本来是说在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有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各家,著书讲学,展开争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后世赞赏这个时代的学术为百家争鸣,毛泽东用此语也是以此比喻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应当自由争论。他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时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和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当然,这个方针在后来的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这个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

“文革”以前,中国共产党总体上践行了这些原则,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文革”时期,违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和政策,大破“四旧”、 “批林批孔”、“评法批儒”, 对孔孟之道大加鞭鞑,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害。但有幸的是,那时对“文革”的抵制和抗争,也包括了对破坏传统文化遗产倒行逆施的抵制和抗争,因而也保护了不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随着对极左思潮的批判和对“文革”的全面整顿,党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政策逐渐得到恢复和贯彻。

总之,中国共产党尽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线过程,但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在大多数时间形成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