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强:创新品格写就胜利诗篇(3)

韩金强:创新品格写就胜利诗篇(3)

令敌胆寒的创新智慧

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虽然多数时候处于装备弱势,但凭借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中,日军对华北敌后军民实行“囚笼政策”,被八路军“百团大战”重创,恼羞成怒的日军先后对太行、晋察冀、太岳和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扫荡”。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军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党政军民齐动员,主力军、地方军和群众武装齐参战,袭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用,不断打击和消耗敌人,有力地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

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惊雷》中这样写道:“在河北广袤的平原上,山林的掩护是遥远的,战争就进入了地底斗争的状况。农民最初在个别的村子挖掘地道,后来一个村子又与另一个村子打通了。到战争末期,这些地下的洞穴,几英里长地一个接着一个,旋转曲折,就像老鼠穿迷宫似的,只有当地的人才晓得如何走法,而在这些洞里拿着步枪的农民,就可以在对等的条件下和日军作战了。”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中国人征服中国》对地雷战也有形象的记载:“余华虎(译音)是一位年长的民兵,因发明土地雷而被人称为‘铁瓜王’……山东民兵有四十一种地雷,十九种是余发明的。最有威力的是‘连环雷’,由七个地雷连在一起,在敌人抬起被第一个雷炸倒的士兵时,第二个雷接着就响了。有一次,余在一个晚上用十八个地雷炸死了四十个日本兵。”

在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盟军观察员艾斯·杜伦中尉在晋察冀军区“观察”地道战的情形:“杜伦穿着在地道里蹭得脏乱不堪的衣服回到张岗。他见到我,头一句话就说:‘将军,好险啊!’”“杜伦说:‘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冀中的老百姓顶好顶好,中国一定胜利!我回延安一定向我们的将军报告。就凭这个,他们也得给我晋级。’”“杜伦走了。听说,他一路上总是念念不忘地道。每到一村,首先要问这个村有没有地道,他住的房子有没有地道口,直到听说有地道,他才放心住下。”

我军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创造了独特的战略战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发明了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坦克、大炮的新战法,改写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51年,在美军秋季攻势前,志愿军杨得志副司令员在与65军干部讨论时提出:“还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每当在防御作战的时候,我就想,如果靠近土坡或高地,我们挖个掩体,并捅几个孔,能够观察到敌人,又能在暗中射击敌人,岂不很好?”

65军军长肖应堂说:“最近发现战士们为了防炮,有的阵地背面挖了防炮洞,效果不错。”杨得志在阵地背面参观到了沿着土崖子挖出的防炮洞,听连长介绍说:“每一个洞蹲一个人。有的两个洞连在一起,形成‘V’型小坑道,可以多藏几个人。敌人打炮了,我们撤下来躲进这防炮洞里,敌炮停了,我们再到战壕里去。”

杨得志问:“挖的深些行吗?挖通,再凿几个瞭望孔,挖几个射击孔,那不省的上下跑、来回跑了吗?”

连长说:“我们马上就干!”

65军很快把“V”型坑道连在了一起,逐步可以藏下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

杨得志把挖防炮洞的报告上报给彭德怀后,得到了彭德怀的充分肯定,指示说:“这是革命军队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相结合的表现,为持久的阵地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挖的坑道长达1200多公里,交通壕长达6000多公里。在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下,志愿军按照“零敲牛皮糖”原则,普遍开展近战、夜战、冷枪冷炮战,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杀伤和消耗。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后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在他回忆录里写道:“敌人以东方人的顽强巩固自己在山中的工事,有时甚至依靠手工作业来挖掘坑道,从山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使得空袭或重炮很难奏效。敌人挖的坑道长达1000米,既便于迅速后退躲避轰炸,又能很快向前运动回击地面进攻。”“中国人喜欢夜战,因为夜间我们的飞机不能起飞,观察员就无法进行观察……碉堡中的士兵经常会惊愕地看到敌人在黑夜中悄然出现在我方阵地上,或者会突然发现四五个穿着胶底鞋的中国人已悄然地走到了他们与前哨警戒线之间。这时,信号弹就会从敌方战线上升起,疯狂的军号声突然响起,我方哨兵很快隐蔽,几乎来不及发出口令,战斗就打响了。”“中国人的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

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斗史,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无论在多么强大的敌人前,无论在多么艰险的考验前,总能以高超的智慧闯出新的道路,赢得新的胜利。究其原因,就在于重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当今时代,世界瞬息万变,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能引领时代潮流,唯创新者能实现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华丽转身。中国共产党依靠创新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创新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