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实施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完善城市科学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引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学科融合城市发展规律新型城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城市科学是人类建设城市、改造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与方法学层面上的系统总结,既与自然科学相关,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一个没有科学理论引领的城市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在城市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科学
从全球城市史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城市发展的重大变革,都离不开城市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篇》中就曾提到“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近现代历史中,大卫·李嘉图“地租和竞租”、霍华德“田园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戈特曼“大城市带”、罗伯特·帕克“城市生态”、巴顿“集聚经济”、霍尔“世界城市”以及《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新城市主义等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城市文明历史悠久,《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在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管子·乘马篇》中“因天材,就地利”体现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思想;《孟子·尽心》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和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等思想则突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实践中,隋唐代长安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其规划建设思路与模式对日本8世纪的都城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具有重要影响;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成为世界城市的伟大“杰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数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广大城市科学工作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城市理论的同时,积极研究、总结、提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相关理论,如吴传钧先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厉以宁先生“非均衡理论”等。但总体来看,城市科学缺乏宏观发展战略,概念、内涵等基本理论亟须进一步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方法体系、教育体系、人才体系、评估体系有待加强,特别是要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提升学术原创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问题,城镇化质量不高,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引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1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6.1%,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火车头”,也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将给城市理论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