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引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也给城市科学建设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为主体,融通古今中外。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阐述,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有关城市发展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涉及城市经济、城市人口、城市土地、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管理等领域思想与理论,特别是我党有关城市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等,作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的主体内容。继承弘扬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因天材,就地利”等城市思想精髓和建筑文化传统,结合城市发展所处阶段性特征、自然资源条件,围绕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话语权的城市理念、标准、模式、方案,彰显我国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文脉、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中国基因”,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治理“大城市病”、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参考。深入分析国外城市思想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的提出背景、假设条件、运用范围。充分吸收借鉴“景观城市”“创意城市”“卫星城”“城市复兴”“精明增长”“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等理论观点,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如赖特于 1935 年提出“广亩城市”理论,人的居住和生活单元散布在广阔的田野和乡村中,由遍布的汽车道路系统连接。这一理论一度引领了美国的郊区化浪潮,造成美国大量城市与郊区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的城市空间形态,并在后工业化时代日益显露其弊端。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尤其不合适“广亩城市”低密度蔓延和小汽车交通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建设用地粗放低效,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我国城市必须坚持集约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避免无序蔓延;总结西方发达国家三次城市化浪潮与拉美国家过度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探索“短街道、密路网、开放街区”的城市规划与人居理念,实现最大化城市规模效益和居民幸福感的城市发展格局。
二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中心,实施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打破所谓的“路径依赖”,避免直接套用国外城市发展理念。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我国城市人口多、体量大、分布不均匀、地域差异明显等基本国情。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当前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点民生领域,以及“大城市病”、城镇化质量不高等突出矛盾,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中心,从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归纳新方法;深化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在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和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等方面,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演绎出可运用的新方法。加强城市内部、城市整体、城市与区域、城市群等多尺度研究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性研究;深入分析城市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理论关系。要结合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深入研究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治理等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加强对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健康城市、能源城市、包容性城市等“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一系列相关理论研究,抢占城市前沿研究的制高点。
三是加快学科融合,完善城市科学体系。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城市科学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涉及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加快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城市科学体系。事实上,学科上的分割,容易导致城市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如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专业性都很强,研究工作人员很难全面掌握,而各行业分别形成的成果很难“跳出一亩三分地”,最终实现“一张蓝图”的难度较大。要明确城市科学性质、发展定位与学科地位,发挥其“软科学”、“硬科学”交叉优势,加快学科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如推进城乡规划、建筑、经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土木工程和公共管理交叉,促进“多规合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围绕“互联网+”,积极培育“互联网+城市”“互联网+城市+水”等新兴学科,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围绕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增多的现象,加快发展城市灾害学、城市应急管理等学科。
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整合各城市科学研究平台,搭建全国城市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正确认识其在自然科学中“偏软”、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偏硬”的现象,加大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的扶持力度;实施优秀成果推介,建立以成果运用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实施城市科学“人才工程”,加快培育城市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璐,王栾井.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 2004,(6).
[2]高梅.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哲学思考[J].中外建筑, 2002, (4).
[3]寿思华.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与中国城镇化观察[J].改革与战略,2014,(2).
[4]陈瑾羲. 20世纪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批判性发展回顾[J].建筑创作,2015,(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