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2)

谢天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广大城市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城市科学研究的各环节、全过程。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观点。把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作为城市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术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居民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聚焦城市居民所关心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重点领域,立足最大化居民幸福感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努力做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论。进一步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等问题研究,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市民实践创造与政府改革创新、学术理论创新相协同,实现城市科学共创共享。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作为人类生产关系在经济组织与时空维度上的一种综合体现,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市场的发展存在互动关系,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的一些著名城市发展理论,如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理论、小罗伯特·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理论、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城市理论,均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这种发展规律。遵循了规律,就能把握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违背了规律,就将受到惩罚。现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城市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必须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科学研究指导思想,要结合各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理顺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和用地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化、城乡关系、城市生态、城市病问题等理论阐述,结合西方城市经济学、时空经济学、创意经济学的先进成果以及新型城镇化实践过程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经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当前,我国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同时预言“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为2.73:1,但仍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比1.5左右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