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接连用了五个“面对”、五个“如何”和五个“迫切需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寄予厚望:“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反映时代呼声,引领时代步伐,发现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总结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为治国理政当好参谋和智库。
治国理政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指导、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哲学社会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是以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不断地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凝练、提升和升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化、理论化。
共产党治国理政首先要解决立场观点、为什么人的问题,领导者要始终牢记是为谁服务、为谁理政,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必须清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治国理政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为根本价值取向。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研究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维护和增进人民的权力和利益。
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治国理政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治国理政的总开关,是每一位执政者应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干部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学会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十个指头弹钢琴和统筹兼顾等工作方法,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深入研究和推广普及。
治国理政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把握时代脉搏、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
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治国理政首先就需要认清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下执政,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世界的大潮大势是朝哪个方向发展,需要认清历史方位,辨认前进方向,掌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风云际会,国家领土主权问题,国际事务争议问题,能源资源争夺问题,科技和经济的人才、信息争抢问题,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反恐和国家安全问题,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霸权问题等,都涉及政治学、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国际法学、民族宗教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以及自然科学许多门类的深入研究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当今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如何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对于中国国情的这些认识、思考和对策既是哲学社会科学以往研究取得的成果,同时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作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判断。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治国理政的主体,正经受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正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如何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从严治党,从而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从党史、党建、经济、法律、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