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要抓紧抓实的几项重点任务
(一)加快补齐老区发展短板,着力破解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老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严重制约了老区开发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以交通、水利、电力问题最为突出,“难在路上、困在水上、缺在电上”是许多老区的真实写照,解决出门难、照明难、吃水难、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是老区群众反映最多的、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和诉求。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把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抓实抓好,通过破解瓶颈带动老区发展。
一是优先打通对外通道。推进老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优先布局建设一批铁路项目,力争到2020年所有老区所在地级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快速铁路覆盖。加快布局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支持有条件的老区加快港口、码头、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优先支持老区重大水利工程、中型水库、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国家在安排“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时,将对贫困老区予以优先安排和倾斜支持。
三是积极推进电力等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改造老区农村电网,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为老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用能保障。在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时,将优先在老区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并向贫困老区倾斜。
(二)切实瞄准老区突出困难和问题,全面提高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是老区发展中尤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不少老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且人员不稳定,偏远学校教职员工“派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还较为普遍。很多老区县的贫困村缺医少药设备差现象普遍,群众看病需求还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这些都是老区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集中、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要下大力气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努力让老区人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设点布局,确保老区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培养更多适应老区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拓宽贫困老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渠道。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贫困老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和大病救助水平,重大健康与养老服务重大工程向贫困老区倾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和建设力度。逐步提高老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大力弘扬老区文化,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多组织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老区人民文化生活。四是提高优抚对象待遇。继续提高三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定期生活补助标准,保障好老无所养和伤病残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落实好优抚对象医疗、住房、子女就业等优惠政策,对于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优抚对象家庭成员,将优先纳入公益性岗位。
(三)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率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目前,全国老区中,有35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占全国832个贫困县总数的43%;建档立卡贫困村近4万个,占全国总数的3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3000万,占全国的33%。要实现到2020年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多管齐下,分类施策,瞄准致贫原因准确发力,确保每类人群脱贫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未来几年内,国家将集中配置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落实。对有劳动能力的,加大金融、科技和创业扶持,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优先在贫困老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安排年度任务时予以倾斜,完善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并因地制宜推进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财政补贴,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
(四)着力增强老区“造血”功能,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支持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从根本上看,还是要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老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培育并逐步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强老区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支持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必须牢牢抓住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承接的重大机遇,在认真研究论证自身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确立符合自身实际且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使老区优势产业尽快成长壮大起来,成为支撑当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有序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可能将更多的资源收益留在当地支持经济发展,使资源开发成果更多更有效地惠及老区人民。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大力开发老区的林果、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农副产品,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拳头”产品和品牌效应,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以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为重点,充分发挥革命遗迹丰富、纪念场馆多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发挖掘鲜活生动、富有时代特色和教育意义的系列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将当年的革命圣地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四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老区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互联网+”试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适合老区的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让老区人民也能及时有效地共享高科技、新技术成果。
(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老区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加快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走遵循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一是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中,向老区优先安排建设任务,确保应退尽退。支持具备条件的老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鼓励开展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大水、大气、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力度,积极推广低碳环保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着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三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老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绿色化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加快推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六)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老区开发开放新格局
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老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合作发展机遇不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且缺乏有机衔接,往往“守着金山缺饭吃甚至讨饭吃”。老区要加快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加强与外界合作联动,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
一是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革命老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将贫困老区纳入对外开放的快车道,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加强对接。
二是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抓住国内外产业优化布局和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与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开发区、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为平台,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引导发达地区的适宜产业优先向老区转移。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支持创建国家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城市,在老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会展平台,支持举办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拓展老区招商引资渠道。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支持一批具备条件的老区企业“走出去”。
(七)弘扬老区精神,将老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融入到老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中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老区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楷模,传颂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孕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老区精神。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步伐,既需要外部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激发老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双手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热情,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一方面,加大老区精神宣传力度。深入宣传老区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将老区精神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利用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不断地推动老区精神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在全社会营造传承老区精神高尚、支持服务老区光荣的浓厚氛围,汇集各方力量,形成支持老区建设发展的“大合唱”。
另一方面,组织动员老区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引导和动员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铆足老区人民特有的那股冲劲和韧劲,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积极投身于老区振兴发展事业之中,努力创造老区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新业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