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树山: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推进理论工作落地生根(2)

章树山: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推进理论工作落地生根(2)

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贵在“美”。如果说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的“真”是要求讲准确,“实”是要求“接地气”,那么,“美”就是要求讲生动。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理论,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样的理论内在地蕴涵着美的要素。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挖掘这些美的要素,呈现这些美的意蕴,往往会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美的愉悦,从而增强理论传播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表达方式、传播手段不同,宣传效果就会大不相同。理论呈现形态鲜明、新颖,人们接受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占领思想舆论制高点、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中树立主心骨、掌握主动权、发挥主导力,就要勇于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新形态,用理论之美给人信念、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理论传播讲求美,不是凭空想象、虚张声势,更不是一味求洋求异、生搬硬套,最根本的还是要遵循理论传播的客观规律,把握住理论传播的时、度、效。在真正解决好理论“为什么人”、理论“解决什么问题”、理论“怎样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尽显科学理论的真理之美、理性之美、宗旨之美、信仰之美。

理论传播呈现理论之美,不仅要关注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本身,还需要关注和掌握作为对象的广大群众。要把握住群众的心理特质,拿捏住分寸、火候,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能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不能为刻意迎合而“失态”。理论之美,美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共振、达成共识的效果。理论传播要找准理论认知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通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立足新媒体,运用新技术,把多种表现形式有机融入理论传播,实现传播形式由单向度、平面化到多视角、立体化的转变,使党的创新理论在交流互动中变得亲近可信,最终达到“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的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追求效果之美要讲究语言艺术之美,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用有个性、有特色的话语阐释理论、传播理论。讲究在传播中呈现理论之美,还要注重将恢宏壮阔的“大道理”转化为平实近人的“小故事”,使理论变成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在广大群众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要搜集或创作各种精彩故事,内容上尽量讲百姓的事,讲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把党的创新理论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作者: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