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行思——刘新如政论文集》近日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解放军报理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解辛平”工作室负责人刘新如的政论文章选集。书名源自《左传》的一句话“大道行思”,取在学道悟道征程中且行且思、思深行远、永不止步之意。
刘新如多年从事媒体评论、理论宣传工作,比较擅长政论文章写作,作品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成果优秀作品奖等军内外奖项。此书主要选取了作者近年来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政论文章,包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阐释,抗日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纪念建党9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的历史启迪,以及对国家和军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刻剖析等,思想鲜明,观点新颖,笔锋犀利,文风清新,不失为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的有益读物。文集还选取了一些重点文章的评介和作者的写作体会,对从事新闻言论写作的同志也会有所启发。
闻道别有洞中天
《大道行思——刘新如政论文集》自序
“闻道别有洞中天”,这一诗句出自宋朝王炎的《水调歌头》。闻道者,明道也。“别有洞中天”,本指明心见性之道涵、修心养性之佳境,也誉别有天地之美景,意为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这也理应成为我们写政论文章的一种追求。
“落笔摇五岳,飘然思不群”。政论文作为以论证为主体的说理性文章,先秦诸子皆有名篇,汉初贾谊的《过秦论》行文波澜起伏,文笔酣畅淋漓,充分代表汉初政论文风格。东汉之后,论文风格开始变化,凡以“论”名文的作品,大都根据一个论点,做周详推理论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苏轼的《留侯论》等都是政论佳作。它们形成了一条历史长河,为后世政论发展及写作留下了很多宝贵精神财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别有洞天妙在“别”。本来,共产党是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起家的。发挥政论文体统一思想、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作用,是党的机关报的传统优势,特别是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文化的照搬照抄,僵化呆板的空洞说教,“老三段”式的写作模式,成了党报政论文章的顽瘴痼疾,削弱了党报政论文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主流声音引领;越是暗流涌动,越需要核心价值主导。近年来,主流媒体的许多评论、理论文章,以思想的深度、理论的高度、新颖的思维,透彻的说理、清新的文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经年不变的套话、空话、大话、废话充斥的文章,仍不时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语言枯燥、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照抄照转、套话连篇的政论文章,已经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群众,广大读者对此确实已经厌倦不堪了。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宏伟目标对媒体政论文章发出了新的呼唤,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改进文章写作,创新表达方式,对增强政论文章的传播力越来越重要。
增强政论文章传播力,需要强化通俗化表达。8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就《儒林外史》的反讽意义,发出 “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感喟。让人看得懂、看得进,是对文章的起码要求,其实也是很高的要求。“即使是真理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着,也会失去应有的光芒”。没有明明白白、入情入理的表达,再深刻的道理,也难以打动人、说服人,再伟大的思想也难以教育人、引领人。政论文章是思想的宣扬和理论的外化,始终要努力倡导大众化、通俗化,在叙事中说道理,在说道理中叙事,以被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为依归。我在2010年2月21日军报一版刊登《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一文,采用对话式的文体,穿插引用了大量数据、事例和“低碳革命”等新知识、新材料,从老百姓生活和军队建设等视角,把不容易讲清楚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说得比较明白,易于为军队读者所领悟和接受。当然,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倡导通俗化,摒弃庸俗化,就是要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用中国特色的生动简明的词句、群众性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表达科学理论,结合群众关心的问题,善于用人民大众常见的、熟悉的、喜欢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解说马克思主义。
增强政论文章传播力,需要强化个性化表达。当年,梁启超为了躲避政治迫害,用多个笔名发表了350多篇评论,由于其文壮怀激烈、讲究修辞、华丽铺陈的个性化色彩鲜明,读者常常一眼就辨认出是他的文章,以致“举国趋之”,天下“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政论文章的本质是新闻文体,而不是官场公文,理应力求减少官腔官调、官样官气,尤其是个人署名文章,更要在遵从党的主张意志和政治纪律的前提下,突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不能充当上级指示精神的“收发室”和“传达室”。拓展个性化表达的空间,才能增强文章的影响力。2014岁逢甲午之年,在这个烙下沉痛民族记忆很有纪念意义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特殊年份,我于1月6日就在解放军报发表了新年特稿《甲午的殇思》,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络的关注,一时间“甲午殇思”成为社会热词。接着又发表了《晚清的镜鉴》《惟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历史的归宿》等几篇纪念甲午战争两个甲子之年的长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没有一篇用官样文章的路数来写,而是多使用“陌生的史料”、独到的观点和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其中《惟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从甲午战争之败的国民劣根性进行反思,从国民意识、尚武精神、耻感文化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
增强政论文章传播力,需要强化思辨性表达。思辨是政论文章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人们常说,要增强理论的思想性、创新性、感召力。思辨,才有理论深度;思辨,才有观念创新;思辨,才有文采飞扬;思辨,才能增强文章的针对性;思辨,才能张扬党报文章的精神气质。增强思辨性,就要始终瞄着靶子,瞄准问题,有的放矢,不搞无病呻吟,概念演绎,自说自话。我写的《军魂之辨》《提高官兵人文素质辨思》《划清中国特色军事制度与西方军事制度的界限》,直接从“思辨”的角度破题、解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札记》《“中国制度”札记》《文化强国札记》,充满了思辨的色彩。《论信仰与作风》,直面当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积弊,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形势发展和党的要求的高度作了对信仰与作风的关系做了深刻阐述,回答了在拜金、拜物观念侵蚀之下,信仰如何不缺失、在多元、多变思想冲击之下,信仰如何不动摇、面对精神空虚的迷信现象,信仰如何不扭曲的问题,加上散文化的文风表达,让读者感到震撼、亲切、信服,被读者称之为“紧盯现实的鸣钟之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