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京城如何排水(2)

昔日京城如何排水(2)

清代的“京师排水”虽然“有衙分司、有官主管”,可是效果并不好,五马分肥的工程质量可想而知。每至雨季,城区积水由北向南“灌”。按照定制,晚间九门关闭后,无旨不得擅开。曾有夜间暴雨,宣武门内的“积水封门”,出动皇家仪仗队的大象,也未能把门拉开。事后,清廷在宣武门内设立“积水标识”。只要积水达标,城守尉(门官)即可开城门向外城“泄洪”。

嘉庆年间,白莲教的分支天理教起事,以不足百人之众攻入紫禁城。嘉庆皇帝认为是“奇变”,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填平了天桥下的河道以求“永安”。此举严重地破坏了外城的排水系统,造成道光皇帝欲出广安门,遇积水阻路被迫折回宫中之事。

清末实行新政,裁撤了值年河道沟渠处和督理街道衙门。排水问题变成了“无衙分司,无官主管”。时人有“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积水不知深,市井可网鱼”之叹。

民国前期的市政公所,后期的建设局均有管理城区排水的职责。其作为是“填沟成街,以利交通”。今赵登禹路等街道就是填沟成街的产物。填沟的原因是辛亥革命后京西遍种水稻,西山诸泉之水均被当地截留,流入城区的逐年减少。城中除“御河”之外,沟、河均成为排污的“臭沟”。改臭沟为下水道以利交通,也就势在必行了。

北京的地势系“内城高外城低”,清代为了确保“内八旗”就向“外五城”泄洪。外城的龙须沟地区成了重灾户。民国时期“填沟成街”虽然“有利交通”,但对排水并无全面治理。1949年后,市政府整治了什刹海、陶然亭、龙须沟、龙潭湖等水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排水问题。虽遇大雨、暴雨也没有出现严重“内涝”,雨停后交通也就恢复正常。今年雨季来得早,来得猛。雨中思忆历史上的排水之策,亦可鉴古利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