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价值观的传承,正是改革在初期得以成功启动的基础性条件。换言之,如果没有改革之前积累的诸多积极要素的有力支撑,仅仅依靠市场化、民主化或私有化的改革设计不仅很难奏效,还极有可能陷入转型危机。
时隔35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体现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持和发展,也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在完善治国理政总方略上的思想创新、思路创新和方式创新。深厚的历史积淀,既为当前的改革进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改革攻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宝贵经验。现实中面临的发展任务,促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具有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首先在来源上领导核心产生于人民大众,其次领导核心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支持,再次领导核心所作出的一切贡献最终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中国的改革得以启动和顺利推进也得益于一个具有强大主观能动性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引领国家前进的领导核心、担当历史重任的杰出人物和亿万人民大众共同构成。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建党9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其他政治群体难以替代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从小岗村起步,这是18户农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上的成功改革均有规律可循,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勤劳踏实的劳动人民群体必不可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从主体的角度考虑,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要牢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化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国家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在坚持这一前提之下,努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性改革,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政治稳定既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价值之一。对任何一个转型国家而言,必须牢固坚持的头等重要的原则便是保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主体传承的有序、规范和稳定,唯此才能够稳步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要把政治稳定作为改革的核心价值予以坚持。
转型社会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的复杂过程,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尤需警惕。作为一个后发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有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又要有矢志不移的政治定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