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制造质量的基本现状
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步提升
从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方面来看,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步提升,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里,提升速度较快。但是,“十二五”时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提高0.57,增幅明显回落,“中国制造”遭遇了转型升级“阵痛期”。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六大分项指数分化明显(见图2)。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得分最高,达到90.66,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得分不足80,我国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我国各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而言,总体上来看,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行业较强,医药制造业竞争力也进入较强竞争力发展阶段;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八个行业略弱一些,处于中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而食品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等行业还处于欠竞争力阶段。
2.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高
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2.9%,同比增长0.37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8个行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3.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改善
2015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方面,52.4%的被调查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比2013年提高了8.5%;在质量培训方面,被调查企业的教育培训经费总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0.79%,与2013年调查数据相比仅提高0.01%,企业的质量培训投入仍显不足;在质量信息化应用方面,93.3%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在质量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但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质量管理在线协同的企业仅占21%,企业的质量管控智能化水平偏低。
4.出口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所减小
在出口产品质量上,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与德国、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差距还比较明显,德国水平最高,日本其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