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制造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1.全国地区间质量竞争能力差距较大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制造质量呈现区域不均衡态势,东部质量略高,中西部较差较弱。基本形成了以“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为代表的东部“质量高地”。
2.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影响加剧
在2004-2014年的10年里,中国占美国召回产品的比重在50%左右,占欧盟召回产品比重在25%以上,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我国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纺织鞋帽、农食产品、玩具家电等五大类产品,占通报/召回比例达到86.7%,机电与仪器占总通报的比例居第一位,占比达到41.3%。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中国涉案商品种类由初级产品蔓延至高新技术产品,欧盟的保护手段也从以往单一的反倾销、反补贴升级为多样化、立体化的限制措施。因此,“中国制造”正在经受严峻的质量考验。
3.企业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制造业产品质量需要加强关注。2015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有30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不足80%,尤其是电磁灶、车载卫星导航设备等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低于6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形象。其次,制造业企业质量损失严重。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的质量损失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83%,与发达国家企业差距较大(2012年日本企业质量损失率为0.76%)。最后,产品质量竞争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被调查的企业中仍有17.1%的企业不了解所制造产品的国际标准,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4.供给能力期待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2016年春节期间,600万出境中国游客创造了消费900亿元的新记录。因此从质量需求看,我国现阶段的优质、有效供给能力极为不足,质量提升内生动力不足。同时,我国消费层级水平呈多元分布结构,总体水平不高,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低质低价产品仍具有市场,消费者质量意识薄弱。
5.质量法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够完善,质量法律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如缺乏《质量促进法》《质量责任法》等;另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匹配,如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仍以行政处罚为主,未突出民事赔偿责任。
6.质量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质量为先”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文化尚未广泛建立,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集聚的氛围尚未形成,企业质量创新动力不足。质量诚信建设滞后,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开展了以汽柴油、农资、儿童用品、汽车配件等为重点的“质检利剑”专项行动,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5.1万,“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
7.缺少做事专一的质量精神
相比较而言,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大概有两万多家。全球知名品牌如微软、奔驰等,大多专注于一个领域,在各自的行业里越做越深、越做越大。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中小企业更短。我国有些企业在本行业尚未完全成功,就开始多元化战略。这缘于我们的企业家缺乏在一个行业做到世界第一的决心和恒心。
8.“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尚未发挥
质量是品牌的第一要义。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鲜有企业进入世界品牌前100,进入前300位、500位的企业数量屈指可数。中国品牌500强中,制造业上榜品牌数量约占70%以上,但制造业品牌价值增速不断下滑,制造业品牌的种类、数量、含金量、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相比极不相称,“同质不同价”现象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
据调查,中国制造业品牌存在较高的感知壁垒。33%的国外消费者认为中国品牌“档次低”;71.4%的国内消费者认为因为质量原因而选择购买国外品牌,尤其是在耐用品和婴幼儿用品领域;46%的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产品的安全水平受到质疑;26.7%的国内消费者会因为安全因素而优先考虑国外品牌,而且这一比例有扩大趋势。国外消费者认为中国品牌是精心设计和时尚的比例远低于美日品牌;国内消费者也认为产品设计水平制约了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化;近一半的受访专家也指出中国制造品牌缺乏创新和设计;超过60%的国外消费者担心中国品牌会给世界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过半受访专家认为对于环境和劳工行为的担忧降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品牌的感知;研究还表明,中国品牌形象的塑造必须要重视产品设计、环保、社会责任等软实力因素。
中国制造业品牌培育的难点主要在于:在宏观因素上,中国制造发展总体历史短,制度环境尚未优化;在企业因素上,中国制造企业品牌建设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在产品和服务意识上,质量、设计及技术创新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品牌;在外部因素上,媒体渲染推动了对中国制造品牌的不信任;在生态环境因素上,中国企业缺乏投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