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钦:中国制造2025与提升制造业质量品牌战略(4)

林忠钦:中国制造2025与提升制造业质量品牌战略(4)

四、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的若干启示

1.完善质量治理机制

我国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包括质量工作体制不健全、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服务配套功能、信息反馈功能、调节激励功能更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政府管理效能,又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是提振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问题。在2014年一些质量调查中发现,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占41%,服务问题占29%,商业欺诈(质量诚信)占18%,价格问题占7%,虚假宣传占5%。汽车、电商、家具、家电、净水机、电信、保险、眼镜等8个行业的质量诚信问题较为突出。具体来讲,在汽车行业,除了常见的发动机漏油等质量问题外,汽车售后问题也日渐凸显。其次是如何完善中国制造产品的定价机制。优质不优价,市场很尴尬。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说,生产同一种商品,质量好的商品往往所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多,包含的价值量也较多,因此售价也应该较高。目前我国质量诚信建设滞后,很多企业缺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所以必须形成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良性市场竞争格局,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再次是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问题。国外对伪劣质量产品的处罚严厉,企业难以承受处罚之重;国内对伪劣产品企业处理较轻,导致伪劣产品泛滥,中国假冒名牌产品在各地均有市场,甚至出现外国人到中国市场买假的现象。

因此,如何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健全质量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追究机制,加快完善质量问题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提高质量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等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完善质量治理机制的关键是“放管治”三位一体。具体而言,健全市场机制,要着重解决市场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实施质量、标准自我声明。同时完善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质量取向的梯级消费。重点研究如何将质量信息纳入信贷资信评级指标体系,实现“质量增信”。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健全舆情监测、伤害监测、消费者投诉等信息采集体系。加快完善质量问题民事赔偿的法律制度,加快推广顾客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的进程。提高质量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要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2.全面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但是却无法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曾经指出,我国的产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不尽人意。首先,一致性不高,很难做到同一厂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质量一致;其次,稳定性较差,在分批交货中,不同批次货物质量参差不齐;第三,可靠性较差,性能不稳定。

为什么我国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很难提升?首先,可靠性数据积累不够。可靠性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为了得到可信的结果,往往需要大量的故障数据,国外可靠性工作之所以能够卓有成效,关键在于企业长期以来的可靠性数据收集与积累。其次,缺乏可靠性设计意识和手段,设计理念的陈旧一方面是主观上对可靠性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另一方面受制于可靠性设计手段的缺失。第三,对制造过程控制不够。产品的粗放加工和装配是影响产品可靠性的主要环节,特别是零部件的加工一致性和稳定性差,导致产品可靠性差。必须高度重视制造过程的保障能力,对人机料法环测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提高精细化制造水平。第四,缺乏可靠性试验的手段。我国企业长期不重视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缺乏试验装置和试验技术体系。因此,我国需要建立试验体系、研发试验平台。对于中小企业可靠性提升工作,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可靠性试验平台。

3.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大而不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相当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不能自给,大量依赖进口;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低,性能和质量难以满足主机需求,致使主机面临“空壳化”困境。落后的基础工艺,也带来了我们基础工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运行效益低,基础体系缺乏等等问题,难以支撑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导致我国资源、能源、环境、劳动力制约的压力,我国工业将会“失血”,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大装备的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一旦国外禁运,遭遇锁喉之痛,后果将十分严重。

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必须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简称“工业强基”。工业强基主要包括了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等等。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量进口的、卡脖子的产品;二是影响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必须要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产品;三是单靠市场不能解决,需要政府安排解决的产品和技术。应当明确,在推进工业强基工程中,一是要加强政府的规划指导,如《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把工业强基作为重点实施的工程之一;工信部连续三年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并制定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指导“十三五”时期工业基础领域发展。二是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关于锻件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三是要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973等专项资金中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基础领域的支持。四是要多做一些工业强基示范,每年围绕1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工程化、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推动开展示范应用,树立信心。

4.营造质量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是提升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重视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质量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质量专业教育体系。美、日、德等国普遍在大学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院设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可靠性等课程,培养高层次的工业质量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专业人员的培训、考试和注册制度,对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质量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为企业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人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质量工作提供了依据。

目前我国工匠精神极其缺乏。营造质量文化,培养工匠精神,一方面,需要对好的工匠树立正面典型,营造以追求质量为荣的氛围。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质量奖将奖励范围扩大到一线工人和班组,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还需要惩戒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或个人,使其有质量羞辱之心,从而努力改正和提升质量水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