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念保障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的追求。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靠着理想信念赢得了胜利。抗日胜利与新中国建立都是靠着革命的理想,也正如肖华在《长征组歌》里所说的,“革命理想高于天”。
1.毛泽东的理想信念观
第一,笃信共产主义。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笃信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年轻的时候,毛泽东信仰的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他说,“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对克鲁鲍特金的思想他还是非常之推崇的。后来实践证明,这些思想在中国都行不通,从而打消了毛泽东对他们的信仰。直到“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才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在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之前,他曾经办了一张报纸,写了若干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民众的大联合》,讲得非常透彻。在1936年与斯诺谈话时,毛泽东说明了这一点,“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5年,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时,毛泽东写道:“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自此,毛泽东一生再也没有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过。在毛泽东看来,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纲领。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文中所言,“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一经确立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主体的行为实践。
第二,坚信中国革命必胜。在各个斗争时期,毛泽东自觉地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这一理念既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运用,也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一个准确的写照。尽管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形势非常严峻,在井冈山,党内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但是毛泽东却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的最后,他是这样形容革命即将取得的成果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第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植根于人民群众。科学的理想信念,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富有生命力。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一种创造性的发展,也是毛泽东理想信念观的鲜明特色。在毛泽东的理想信念体系中,人民群众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反复强调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是建设革命政权和争取革命胜利中的重中之重。
2.邓小平的理想信念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了共产主义信念问题。他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他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而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小平同志认为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问题。一是理想和现实。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而现实则是指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和境遇。现实总是不完善,正因为它不完善,所以才需要理想。如果现实像理想一样美好,那就不再需要有理想。如果理想没有高于现实地方,理想就失去它的魅力,也就不能称为理想。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二是理想和利益。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包含追求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最崇高理想。它要求人民对于任何行为的选择,都要以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符合人民长远和根本的利益要求为标准。邓小平指出,“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
三是理想和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