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渠”——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大发渠”——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民主村老支书黄大发,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边远贫困山区,始终牢记宗旨、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克己奉公、苦干实干,在村干部岗位上一干就是45年,最终用自己的战天斗地精神换来全村群众世代期盼的一汪清泉,让群众吃上大米。为了记住这位大恩人,当地群众把这条水渠称为“大发渠”。

今年,老支书黄大发的感人事迹受到人民网、腾讯网、中国网、贵州日报、《遵义》杂志等各级高端媒体高度关注,他也因为此被推荐为贵州省道德模范候选人,成为时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干部无私奉献的“大发渠”。

我们要学习黄大发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是过去草王坝最真实的写照。作为村干部的黄大发立下铮铮誓言,要与群众一起战天斗地,结束世世代代没有水的历史,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世纪60年初,几经周折的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上级的支持,但终因技术、材料等原因,第一次修渠失败了。他没有气馁,经过精心准备策划,1991年,水渠第二次动工,历时五年,7200米长的水渠终成。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条件下,黄大发立下誓言、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束了草王坝贫困落后的历史,绘就了人民心中世世代代渴盼的一汪清泉,铸就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其执着和奉献精神值得每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

我们要学习黄大发精耕细作、勤俭节约的奉献精神。面对穷山绝壁、陡坡悬崖;面对群众集资的1万元血汗钱;面对上级拨付的60000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要想修好7200米水渠,黄大发深知其中的难处。为此,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勤俭节约成为了他必须面对的事实。出门买炸药、水泥,每次都只买1块钱的泡粑充饥;舍不得坐车就赤脚从20多公里外的地背回炸药;住宿就住3元一晚的最低消费。在水渠建设上黄大发更是认真吸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了渠体的不偏不倚,直至今天,水渠也没有发生过渗漏现象。作为普普通通、基本没有文化的农村共产党员,其对集体事业、群众利益高度负责态度和精耕细作、勤俭节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黄大发为镜,对照自己、反思自己,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激情,努力做时代的典范和榜样。

838

我们要学习黄大发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水渠建设指挥长的黄大发,在水渠建设中始终不忘清正廉洁。自家的灶台坏了需要一碗水泥,黄大发坚决没有要;在水渠建设中经过他手里的钱20多万,自己办公事却不乱花一分;家里六个儿女没有沾上一点好处;到工地上干活自带伙食。为了修渠克己奉公,黄大发还在此期间失去了自己的两个亲人,一个是20出头的女儿因患肾炎未及时就医而离开,一个是13岁的孙子突发脑膜炎因全家人都在工地上未发现而离开。“集体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这是黄大发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克己奉公、一心为民、舍小家顾大家在黄大发的身上体现的如此尽善尽美。反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公款吃喝、骗上瞒下却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每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思。我们要努力发扬黄大发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优良的作风。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发渠”算不上什么鬼斧神工,但“大发渠”精神却值得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学习,“大发渠”的故事值得却值得我们一代代中国人敬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