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前后:几个鲜为人知的决策细节(2)

遵义会议前后:几个鲜为人知的决策细节(2)

摘要:1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总结宁夏战役的基础上提出:红军有两个新的进军方向,一是东南,向京汉路发展;一是向东,重新进入山西。与进军京汉路相比,东渡黄河虽然会受到敌人限制,但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毛泽东在结论中指出:红军行动方向主要是向东,预计明春过黄河。

国际路线怎么打通

中共中央与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暂时得到休整。但对于建立新的中央苏区来说,陕北并非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一方面陕北人口稀少,物产贫瘠,经济补给困难;另一方面,蒋介石不允许中共中央立足陕北,并组织重兵计划围攻陕北苏区。

面对这种严重局面,中共中央把打通国际路线作为了下一阶段考虑的重点。张闻天刚到陕北就向党内指出:“打通国际路线——无论如何也要打通。主要是为取得政治帮助,要与之发生联系。特别是现在世界形势剧变,日本加紧进攻我们,我们不仅要取得国际的政治帮助,还要取得技术帮助。”

1935年11月中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从莫斯科来到瓦窑堡,不仅带来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与《八一宣言》的内容,同时也带来了斯大林关于红军战略发展方向的意见:红军主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

这个消息的取得,使得中共中央把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方针提上了议事日程。11月30日,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在陕西东村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用极大的努力争取与积蓄更加充足的力量,迎接敌人新的大举进攻而彻底粉碎之,开辟我们的苏区到晋陕甘绥宁五个省区去,完成与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打成一片的任务。”

但是,向哪个方向进军?以何种方式打通苏联?党内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看法。张闻天主张北进宁夏,背靠外蒙,直接打通与苏联的联系。毛泽东则力主先东进山西,再转向绥远,最终打通外蒙。毛泽东实际上是不主张单纯为取得外援而北进,而更注重巩固发展陕北苏区及扩大新苏区。他希望通过创造新根据地的方式实现与苏联的连通。在讨论过程中,毛泽东认为之所以走山西与绥远的道路,“这是用战争、用发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经多次讨论,中共中央终于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以创造新根据地的方式,进军中蒙边界,进而打通与苏联的联络。

打通国际路线方针的实施,还必须取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配合。共产国际与苏联的来电方向性非常明确,从而解决了中共中央打通国际路线上的道路选择问题。9月14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为坚决执行国际指示,准备在两个月后占领宁夏。” 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讨论夺取宁夏的问题,毛泽东也在会上强调:“夺取宁夏是打通苏联,发展红军,开展西北局面和对日作战的枢纽,我们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环。夺取宁夏的胜利,对开展局面有决定的意义。”

然而,张国焘却另有想法,他不愿意与一方面军会攻宁夏,而一直坚持以红四方面军攻占甘西的计划。由于胡宗南部迅速逼近,中共中央只好改变原计划,同意张国焘率四方面军主力渡至黄河西岸,然后与一方面军隔河并进会攻宁夏。

可是,敌情变化很快。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十几个师的兵力由南向北发起“通渭会战”,企图将红军歼灭于黄河以东的甘肃、宁夏边境地区。针对敌情,中央军委于10月30日相应准备发起“海(原)打(拉池)战役”,计划以红一方面军六个师和红四方面军一个军东西夹击,歼灭胡宗南先头部队一到两个师,其余部队担负钳制任务。但是由于张国焘同日却命令红四方面军两个军后撤,不仅导致战役计划流产,而且使胡宗南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通道,并沿黄河将红军隔断。这样,中共中央酝酿已久的宁夏战役被迫中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