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一龙:自觉承担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历史重任(3)

鄢一龙:自觉承担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历史重任(3)

四、返本开新,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造性转化

中国有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学术资源。这是中国学者的“先天优势”,又是创立现代中国学术的历史来源。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传统话语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资源,而不是当代实践多大程度上诠释了传统话语体系。当代中国话语与传统话语的关系不仅是批判的继承,更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传统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但是中华文明返本开新,谱写新篇的需要;也是传统话语影响当代中国实践,贡献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途径。

创造性转化是指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汲取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是传统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例如,从法家富国强兵中开出法治、富强等新内涵;从王道之中,开出民主、和谐、友善等新内涵;从大同思想中,开出平等、公正等现代价值理念。 二是传统治国之道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儒、法、道、墨四家都有各自学说,而治理良好的朝代往往是礼法合治、兼而用之。取各家之精华,集各说之所长,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借助“老理念”创出“新理念”。 三是传统文明体系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的文明体,对世界各国人民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传统文明经过吸纳西方文化,完成现代性转化之后,将实现文明之再造,并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不竭源泉。

五、从思想解放走向思想建设,自觉承担起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思想解放一个理论意义在于热切地学习和全面引进西方社会科学。最初主要是引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反思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并引入更多元的西方理论。新世纪以来,强调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对西方的引进更加精细化与技术化。但这一切都未能摆脱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思考和研究方式。现在,则需要超越思想解放阶段,转向思想建设阶段,形成属于中国自己的学术知识体系。这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使命。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构建是当代中国实践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伟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层面上的伟大复兴和上层建筑建设。回望历史,任何创新学派潮流的形成,都是对于一个大时代实践的精神回应。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我们每个学者都置身于这样一个实践创新不断涌现、思想争鸣空前活跃的中国话语场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面临着一个根本性抉择,谁来设置我们的学术研究议题?与对于西方理论理解的精深程度不相称的,是知识界对于中国现实认识的肤浅程度。我们是继续像以往那样把大量的学术资源用于了解西方、引进西方,乐此不疲为西方理论传经布道、学术打工、提供脚注?还是把有限的生命与宝贵的学术资源投入到深入研究层出不穷的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自觉地投身到中国理论建构的历史洪流中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深思的。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构建需要学者群体的集体自觉,以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为中心,以中国学者为共同体开展自主性研究。同时也需要在保持高标准与开放性的前提下,推动学术考核、学术发表与学术支撑体系从西方标准转向中国标准,为中国学派的形成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与学术氛围。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