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左鹏:做合格党员——坚持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2)

一、什么是底线和底线思维

(一)什么是底线

“底线”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用到,本来它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后来引申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不能跨越的界限、社会心理能够接受的下限、社会期望予以达到的最低目标等。比如升学考试必须达到的录取线、居民生活不能低于的贫困线、商业谈判中各方坚守的让步底线、道德不能突破的底线,以及法律不能践踏的底线等,这些都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底线。这些底线虽然具体形态和标准各不相同,但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情感、道义、法律所设定的不可跨越的临界线、临界点或者临界域,一旦跨越了主体的态度、立场、决策,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可以接受变成不可接受。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底线一旦突破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最坏结果,甚至导致彻底失败。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度的两端有上限和下限,哲学上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底线就是下限,在上限和下限之间,事物的性质保持不变,可一旦超出界限,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就会转化为其他事物。当事物向上发展超出上限的时候就前进,当事物向后退步超出下限或底线的时候就倒退。因此,为了保持事物特定的质,它就只能往前发展而不能向后倒退。

这就是我们所固守的底线,这就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必然要求。如果出现持续的后退,一旦突破了底线(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好比在日常生活中某人触犯了刑法,他就成了犯罪分子,就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性质变了;在国家交往中,放弃了一寸领土这个微小的量,就丢掉了国家主权这个质。底线被突破了,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可见底线具有不可逾越性,要保持事物质的底线不能被突破。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相关底线,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而不会变成其他什么主义。

责任编辑:余永峰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