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刘秀坟的传说是真的

假如刘秀坟的传说是真的

摘要:刘秀坟有一大怪异:历代皇帝选择陵地,通常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就连崇祯那等背气皇帝也被葬在高高的景山上,并奉以为“陵”以示皇家尊崇。可光武帝刘秀这堂堂东汉开国之君却被埋在了低平的黄河岸边,北去360米便是黄河大堤,随时面临着被滔滔黄河吞噬的危险。由于埋得太低,“刁民”竟直呼为皇陵为“坟”,状同平头百姓。且不论皇家颜面如何,就是这“枕河蹬山”之墓,难道不怕喜怒无常的黄河惊驾?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或许是中原地区名胜古迹众多的原因,河南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有一景点时常被外地游人错过,这就是汉武帝刘秀的原陵,俗称“刘秀坟”。

刘秀坟有一大怪异。历代皇帝选择陵地,通常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可光武帝刘秀这堂堂东汉开国之君却被埋在了低平的黄河岸边,北去360米便是黄河大堤,随时面临着被滔滔黄河吞噬的危险。由于埋得太低,皇陵竟被直呼为“坟”,状同平头百姓。且不论皇家颜面如何,就是这“枕河蹬山”之墓,难道不怕喜怒无常的黄河惊驾?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导游员告诉我们,这当中有个流传了上千年的传说:刘秀原本打算在北邙山顶上建造寝陵,可一直没敢跟儿子刘庄说。因这汉明帝刘庄生就爱跟老爹作对,刘秀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撵鸡。刘秀担心,即使自己在邙山上建起陵寝,身后儿子也会犟着劲儿把他葬在黄河滩上。于是,弥留之时,当刘庄问他想在何处安寝时,刘秀故意说:父皇我命中缺水,你把我葬在黄河当中吧。未承想,刘庄一辈子没听老子的话,这会儿良心发现了,竟一口答应:父皇放心,不孝儿一定照您的意思办!可怜个刘秀哭笑不得,遂呜呼哀哉。之后,刘庄果真命人将刘秀的灵柩投放进汹涌的黄河之中。据说,当刘秀的灵柩刚一落下,黄河便立即向北滚去,灵柩落地处立即变成了干燥的河岸,接着刮起了一阵旋风,旋风夹着沙土旋成了一个大冢。就这样,刘秀坟便坐落在了邙山与黄河之间。

刘秀坟的传说倘若真实,这刘秀就可谓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吃了惯性思维的亏。在我们这个农耕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明古国里,依自然界的时序、韵律、节奏生活,很容易生发出以经验为圭臬的习惯性思维,以致主观意识里时常闪现出一些看似必然实则谬误的联想。翻开史书,观察现实,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赵括纸上谈兵是也,宋江复制招安是也,苏轼错改菊花诗亦是也,包括现时一些“你扶了就是你撞了”、“他升了因为他有门路”之类的偏见,皆属于此列。网上看过这样一则笑话:假如潘金莲不开窗户,不会遇到西门庆;不遇西门庆,不会出轨;不出轨,武大郎不会死,武松不会被逼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腊不会被擒,可取得大宋江山;方腊上台,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不会有大清朝;不会闭关锁国,不会有鸦片战争……这等回溯式的假设,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事实上未免过于荒诞。因为现实生活是丰富的,人的思维是能动的。面对发展着的社会和客观事物,无论是以今人的眼光评说古人,还是以固化的经验框定现实,都容易出现偏离实际的错误。刘秀坟的传说,不失为一个警示。

其实,刘秀坟的传说,只是当地人成心营造的一个遐想。事实上,“不以山为陵,陂池以裁水”是刘秀本人的意愿。刘秀这个农民皇帝一生喜欢险中求胜。昆阳之战,以不足2万兵力大败王莽42万大军。对自己身后的栖居地,显然也要显露一下“与众不同”。从公元50年开始,刘秀就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陵墓,并嘱咐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他的陵园“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就是说他的陵地面积大约九十亩,不以山为陵,且要建在河边。两千年来,黄河数次易道而流,泛滥的河水淹没了几多良田农舍,而刘秀坟却一直安然无恙,这表明选陵黄河滩是刘秀一生所作出的又一个正确决定。尤显远见的是,刘秀坟从未被盗过。这当中除了随葬品“含金量”不足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坟墓位于黄河滩,地下几米就是流沙结构,盗贼即使有想法也无办法。

恰从这个角度上,关于刘秀坟的传说,我想,其现实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营造一下思古幽情。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