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美育的价值,从目前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一个是艺术的实践。
知识的来源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课程,甚至也包括了数理化、生物等课程,所有这些知识都可成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高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基础。其中语文、历史和地理是一个民族的人文、审美方面非常重要的载体。从美育的具体方面来讲,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既有艺术方面知识的习得,也包括艺术技能的获得。
教会孩子们基本的艺术特长,这也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程里的字词句和阅读文章的功能,因此,美育教育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一定要把“教会”作为基础性目标,不管教会孩子们什么,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教会他们乐器、表演、朗诵,等等,但一定要教会。艺术教育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教会”作为艺术课的一项基础性目标。不同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学校班级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艺术2+1”的目标,体现的就是“教会”,其中的“1”就是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技能。
很多东西不做永远都不会。学弹琵琶当然要练,但是光练会了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去表演,因为自己练和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们学语文,先从认字开始,然后组词,造句,再去读一整篇的文章,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这是语文课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因此,语文考试的内容包括认字、组词、造句、分析段落大意等,但最终一定会有作文。作文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内在素质。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教孩子所有的技能;但如果不让孩子去实践,孩子不能表演,就像语文课永远不教作文一样。
作为美育课程,没有实践,就没有内在修养的提高。只有“学”和“演”两者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美育的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