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地里的追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

长征出发地里的追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

摘要: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央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于都梓山乡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征程。

船橹和发电机的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展览的物品,每一件背后都有着激励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里有一双至今保存完好的绣球草鞋,那是红军谢志坚的未婚妻为他编的,谢志坚不舍得穿,胜利后拿着草鞋回乡却发现未婚妻当年已被杀害。

这里有一口带着枪眼的大铁锅,那是长征期间红军的行军锅,经历过枪林弹雨。

1934年10月17日,李声仁也加入到支援红军的行列中。“当时,他(李声仁)正在于都河鲤鱼潭渡口捕鱼。这时,几名红军官兵在岸上高喊,让他把船撑到岸边。原来,当晚有大部队要过河,想请渔民帮忙。”李明荣说,“父亲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还立刻动员其他船老板帮忙。”

不久,李声仁就召集了20多条渔船会合。大船每次坐10人,小船5人,一趟又一趟渡过600米宽的于都河。茫茫夜色中,竹篙、船橹划开水面,将几百名红军送上长征路。10月18日晚,在另一处渡口,又是一个整夜,李声仁他们再次重复了前一夜的行动。

分别时,红军给帮助他们的船队留下20块大洋、一些大米,还有感谢:“谢谢你们!我们还会回来的,不会忘记你们渔民兄弟!”

两天后,红军主力全部离开了于都,李声仁也离开了。为了躲避国民党报复,他们一家在外飘泊15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回到家乡。

如今,当年李声仁用过的船橹和船上用的马灯,摆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和当地群众自发捐献的文物一起,静听不远处于都河的水声。

纪念馆里还记载了一位老红军谢宝金的故事,他曾背着68公斤的发电机,跟着队伍走完长征全程,将这部重要的机器送到延安。

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向记者介绍,他的伯父人高马大,很有力气。参加红军后,被选到中革军委情报部技术股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和战友一起管理军委发报用的发电机。

红军转移前夕,一位首长对谢宝金说:“这些设备是中革军委的‘耳朵’和‘眼睛’,你要确保万无一失。”谢宝金记住了这句话,把发电机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起来,爬雪山,过雪地,经过千难万险将它背到了延安,完成了任务。

战争胜利后,谢宝金回到于都,从事废品收购工作。1976年,谢林贵带着伯父谢宝金去北京看病,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台机器,当时78岁的伯父浑身颤抖,蹲下去不断摸着机器,流着眼泪。“我以为伯父是身体不舒服,讲解员过来说这是文物不能摸,我伯父激动地大哭,说:小姑娘,你知道这个机器是做什么用的吗?当年是我把它一路背到延安的。”解说员听到这件事,立马搬了一把椅子让伯父坐下,“伯父说看到发电机,战友牺牲的一幕幕全浮现在眼前,他忍不住大哭。”他一直告诫后代要努力读书,“现在家里的小孩都是大学毕业,伯父应该很欣慰。” 谢林贵说。

于都人民真好

别了,于都河!别了,曾经用鲜血捍卫过的红土地!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将军,后来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场面。”

“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面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的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地哭起来。”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队伍出发了,红军将士一队一队地向于都河畔进发,“马声、担子声、刺刀摩擦声、步伐声、歌声,互相错杂着。”

于都河边,男女老幼手捧草鞋、食物、银钱,向他们的亲人道别。

送别的人群中,就有丁张发。他和母亲拿着早已备好的5双草鞋、一大包番薯干,早早地从离于都河不远的贡江镇古田村来到河边,试图在红军队伍里找到久别的父亲。一队又一队的红军过去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没有见到那久别的身影。最后,他的母亲把草鞋和番薯干送给了5名红军战士。事后,丁张发才知道,他的父亲早已在红军长征前就牺牲在兴国。

每次讲解这段历史,纪念园讲解员肖婷婷都要提及这样一些故事:为了帮助红军渡河,沿岸百姓拿出家里的门板、木料,甚至有老人把自己的寿材都送到红军手上;为了给红军供应充足的口粮,当地群众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土垄(当地用于给稻谷去壳的设备),日夜不停地加工粮食,保持“人停垄不停”……当时周恩来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据研究者统计,仅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的1934年5月至8月,于都人就献出粮食79390石。“在当时,这相当于于都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张小平说。

长征前,于都人积极响应党中央“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1.6万多名于都儿女参加了长征,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提供了人员保障。

据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于都参加红军人数达67709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1/4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多达1.63万人。

当地苏维埃政府还组织近万名民工随军出征,为长征出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他们,多数牺牲在长征途中。

依依惜别,于都人相信,亲人还会归来。但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跨过于都河的于都子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剩277人。

高大的纪念碑正对着的,就是长征源小学。周末,学校“红娃乐队”的学生正在训练,几十人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情绪饱满地吹奏《十送红军》。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凄婉、忧伤的曲调,将我们带回82年前红军渡河长征的悲壮场景。

听曲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潸然泪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