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红军与人民群众永结同心的远征(2)

长征是红军与人民群众永结同心的远征(2)

摘要:红军与沿途人民群众结成鱼水情谊,实际上就是以情暖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的历史过程。“白军”占据的是大城市、金融中心、交通要道等;红军赢得的则是人民群众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万里长征何尝不是红军与人民群众永结同心、赢得民心的远征!

(二)

80年前红军选择了长征,就意味着几乎是向死而生。问题在于,红军这样的选择,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一路同行?换言之,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为什么牢不可破?今天回过头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红军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把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用诗的语言表达了红军北上进军、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战略目标和决心。历史也作了这样的记载: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11月红25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鲁迅先生得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向延安的党中央拍去祝贺电报:“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等率领红军高举抗日先锋军的旗帜,1936年2月跨过黃河实施东征……

几乎可以这样说,万里长征路,红军走到哪里,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就宣传到哪里。这在增强自身凝聚力的同时,也感召和吸引着一切心向往之的人们:像小活佛天宝、原国民党贵州军政府总理和黔军司令部秘书长周素园等有识之士和贫苦大众一起,千方百计帮助红军或加入红军行列……

红军长征的方向,是劳苦大众解放的方向,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方向。在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战略目标下凝结起来的军民关系,必然是最广泛的、最牢固的军民关系。

自古以来,“军”自“民”来,军民之间从来不断必然的军民关系。但来自民众的军队并不必然成为人民军队,必然的军民关系也并不必然是军民鱼水关系。如果来自民众的军队是奔着升官发财而去,那它一定不是人民的军队,甚至是压榨人民的军队,遑论军民鱼水关系?如果来自民众的军队是为着人民翻身解放、为民族独立解放而牺牲奋斗,那它一定是人民的军队。长征途中,红军之所以能同人民群众结成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说到底是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的,性质、宗旨,而我军的性质宗旨,不正是红军与人民群众鱼水一家亲的军民关系的最高理论表达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