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盛唐的背影(下)(2)

韩昇:盛唐的背影(下)(2)

摘要:张巡的抗战给安禄山重大的杀伤。抗战也成了旗帜,鼓舞了军民。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可以说,这场抗战配合正面作战,让安禄山的军队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十五)肃宗即位

玄宗控制了局面,带着卫队出发了。他们要至到哪儿寻找复兴基地呢?有五条路,一是杀回长安,收复长安;二是去太原,因为便于防守;三是到姑臧去;四是到朔方去,可以控制河西走廊;五是到蜀地。现在杨国忠被杀了,先前去蜀地的打算不便了。第一二条路是冒险主义,因为他的卫队少,要收复长安,是正中安禄山下怀,是自投罗网。到太原去,且不说这点部队如何通过安禄山的部队防区,调动主力部队保卫玄宗,对整个反攻不利。三是逃跑主义,到甘肃去,远离战场,形势不稳,也是死路一条。应该去朔方,有部队在。朔方与蜀中比较,代表两条路线,预示了两种不同的前途。玄宗召来大家,让大家发表意见。他想让身边的大臣讲出自己的心思。高力士是他的心腹,他说,“朔方近塞,半是蕃戎”,这是编造的理由。朔方的节度使都是赫赫战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在前线浴血奋战,高力士是在编造理由,是…自着玄宗心意说,他知道玄宗想去朔方。他想找安逸处喘气。高力士分析去朔方去,“剑南虽窄,土地富人繁,表里江山,内外险固,以臣所料,蜀道可行。”四川是好地方,可是难行。这些话,理由是为玄宗说的。这一条路是逃跑主义的路线,百姓都看得出来,百姓拥上来,紧紧围绕着玄宗劝他不要去。玄宗被说得哑口无言。但是执意去蜀中。政治失败军事溃败,让他无力。他让太了去安慰百姓。

太子与唐玄宗分道扬镳:百姓留太子,如果一起去蜀中,中原百姓谁来作主?人们越来越多。片刻间,太子边围上几千人。太子不敢自作主张。他跟百姓说,我怎么忍心离开皇上?我也不能自作主张,你们让我禀报。退往蜀中,是违背民心的。领导人,在关键是要站在百姓角度。玄宗此时离开百姓,显得那么衰老与苍白,他失去了民众。历史在此时没有时间让你来思考。这时考验的是胆识。人要学会做人,却不是学会危机技巧。摆平不是水平。因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到朔方去,才是正道。艰难与险阻,掌握部队,才能调集节度使来领导全国进行抗战。太子之子建宁王与宦官李辅国都劝太子,“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如果入蜀,叛军切断归路,不是拱手送中原?人心一散,再也聚不起来,再想打回来,打不回来了。去朔方,号令天下,才能收复两京,才能转危为安。迎回玄宗,才是大孝,不能做儿女悲状。这在情在理。四川不过是龙困的浅滩,政治的逃跑主义是走不通的。太子被留下来。身边的官员都劝他留下来。这番道理他也听得懂。到四川,路一旦被卡,这儿就成了死地。太子之子广平王也劝他留下来。百姓也拉住缰绳,太子也明白这些道理,他也看得出部属跟着他另立一山头,自己的经历二十几年的太子身份,也让他盼望这一天。玄宗忌他。玄宗手下的宰相,就看不起,可以公然欺负他。太子也明白,如果跟着去蜀中,不过继续担任这种角色。如果单飞,人在哪儿?力量在哪儿?现在有了这么多群众的挽留,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有理由向玄宗说,玄宗反不出口。太子下决心,让广平王向玄宗报告。玄宗并没走远,停在那儿等太子,他派人打探消息,回报太子被百姓留下来了。玄宗意识到命运分岔口到了。他回过神来,政治智慧复苏。马上命令卫队抽出两千人,跟着太子,保卫太子。集合起来后,跟卫队说,太子仁孝,足以担当重任,你们好好保卫太子。跟太子,说,你放心去吧。我去边疆甚好。玄宗带着剩下的卫队进入四川。走在蜀中路上,越走部队越乱。只是为了逃命,部队是不愿意跟随的。军心涣散,士兵们谣言四起,军情不稳,陈玄礼都控制不力。玄宗也考虑怎么处理。恰好这时,蜀中送来了赋税。是十万匹绢帛,玄宗当即摆在大庭上,前面路艰难,感谢你们,这儿养不了许多人,我现在带着儿孙有太监就行了,绢帛送给你们,你们回到家乡,不要忘记代我间好父老。这番话一下子把士兵们讲哭了。他们留下来了。还是要跟着去四川,这样稳住了卫队,好不容易进到成都。一清点,就剩下1300人。   

太子到达朔方:太子这方面,被民众留下来,天色已晚,这时太子儿子建宁王说,河西陇右节度使的部队被打败。家属在叛军手下,我们得赶快走。我们趁机赶快离开此地。连夜赶路,一昼夜走了三百里地。当然也有走散的部队。天亮时只剩下几百人。继续前行,一路上发现地方官逃光了。太子杀了两个太守,也阻止不了溃逃。到了平凉,这是牧场,获得了几万匹马,招募了五百士兵。总算有了点规模。几天在这儿驻扎,招兵买马。朔方近在眼前,不赶快去掌握部队,却在这儿招兵买马,这不是天方夜谭?可是冷静想想,有深意。自从潼关战败,全国局势不明,他也不知道朔方军情况怎么样,不能贸然前行,如果叛变了,不是自投罗网吗?地方军政首长应该来迎接呀,否则怎么去?也不能凄惨去,不是成了傀儡?他有政治智慧。他其实在等待朔方军表明政治态度。朔方军也在等待。皇上去了哪里,也不清楚,大家都在等待消息。好不容易知道太子来了。朔方留守的将军高兴,马上商议,平凉地势不允许久驻。朔方兵足马壮,可以借此南下。朔方军也在等待。二者交会。都在等待领袖的出现,带领他们保家卫国。使者还带来了朔方军名册,仓储账簿,让危难中的太子高兴。希望升起。恰好这时,朔方军裴冕在上任途中见到太子,说朔方兵强马壮,得赶快去。这是唐的希望所在。杜鸿渐来迎接太子。他事先派了许多人沿途修葺一新,备办酒席,迎接太子。以灵武作为复兴基地,与杜鸿渐想法不谋而合。   

太子登基称帝:到达灵武,太子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一天裴冕等三人劝进,请他登基称帝。他们的理由简单,在马嵬坡时玄宗就想让位于太子。这理由是真是假,不能确定。但让人感觉到奇怪。这是不是想另立中央?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杜鸿渐说得清楚,皇上是厌倦政治,去了蜀中,国家得有人来领导,这是天意,不可违。如果殿下忧郁,就会失民心。唐就真的大势已去。太子听了,伤心。平定叛乱,迎回皇上,享天伦之乐,才是应该有的事。你们的话说过了头。裴冕说,现在国难当头,你应该有所担待,现在关中失陷,士兵盼望回家,不领导,军队会溃散,再想集结,就做不到。请求您登基。这样的危急关头,是要聚人心,否则一了百了。这时,就可以看到玄宗的逃跑主义把太子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时大家期盼太子牢牢抓住机会。百官也期待平定战争。历史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百官向太子反复劝进,五次,太子内心激烈斗争。其实太子也想当皇帝,二十几年的皇太子,但不敢立即答应。玄宗一直防太子,最初的兵马大元帅,不在太子手中。兄弟认为他是篡位,也让他迟迟不敢下决心。他一直担心皇位不正,担心兄弟会反抗,后来永王就反对他。这一切有重要前提,就是得保住唐朝。太子决定称帝,下了决心。担负起重任。这一天,太子登上南楼,没有重要仪式,没有铺张,只有眼前的军队。军中却凝聚了一股气,重整江山的气势在这里。三军将士们呼喊,太子李亨走上历史前台。太子热泪盈眶,宣布玄宗为上皇天帝,组建新的朝廷,派使者去蜀中告诉玄宗。权力是诱人的,放弃是痛苦的事。玄宗接到,说不出话来。时间上可以看到,考虑了三天。三天中,玄宗考虑的多是太子没实力,全国都掌在玄宗中。不让权,可以扑灭太子。但是这样做,唐就分裂了。势必给安禄山更大机会。玄宗忍受痛苦,想了三天后,出来了,下了一道制书,宣布自己为太上皇,交权力给太子。就是肃宗。玄宗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决策是他的胸襟成就了唐的世代交替,完成了权力的过渡。全国都在盼望肃宗领导他们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