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盛唐的背影(下)(12)

韩昇:盛唐的背影(下)(12)

摘要:张巡的抗战给安禄山重大的杀伤。抗战也成了旗帜,鼓舞了军民。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可以说,这场抗战配合正面作战,让安禄山的军队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二十五)远去的背影

史朝义自杀身亡,手下叛将纷纷投降。不过,节度使割据,史朝义的死只是安史之乱告一段落。唐后期出现三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二是朝廷内部宦官专权,三是朝廷的朋党之争。唐的有识之士在反思。安禄山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回想整个过程,重新演绎一遍,原因找出来,动乱有几个为什么要间。一是许多人都在间,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安禄山因为偷盗要处斩,引起了幽州军政大员的注意,打了败仗要处斩,受了唐玄宗的包庇,这不是偶然吗?这样的机遇,不能说是必然。能不能说成是命呢?也不通。事先安排好的?仿佛不是这样。不能说成是命,有偶然的机遇。被重视,不会导致叛乱。受到重用,一般都有知恩图报。安禄山也有。他也拼命打仗,立功。也因战功提到节度使位置上。带出了一支英勇的部队。安史之乱也成了悖论。他不是冲动导致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安禄山有运气,一次次地碰到好运气,玄宗走向盛世,玄宗厌倦政治,不想理朝政,得过且过,这对安禄山是机会。是不是唐没有健全人事制度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显然是否定的。唐走向盛世,靠的就是完好的人事制度。唐太宗立国后,就深信国家强大靠两条,一是得人,贞观得人之多,少有可比。二是富民,让百姓富起来。国家才有稳固的社会基础。一定得有好官,唐太宗建立强国的目标,确立的基本国策,就是人事组织制度与藏富于民的长远政策。人事制度,科举打破门阀,官员有考核,把慵懒的罢免,绩优提升,这一套人事制度,在每个环节上把关。不管有多大政绩,都要有任期,要在相关部门上走。不像安禄山一样在同一岗位上待好久。唐的人事制度上,唐太宗以身作责,《帝范》是给皇帝立的规矩。这样的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武则天写《臣轨》,一比较就知道差别。严于律下,就走向独裁。如果政治系于喜怒与好恶,就是糟糕的。武则天大批逮捕官员,以帮派划线,清洗官员。用自己的喜好提拔官员。全控制在集权中。其实,往往走向了反面,迅速腐败。武则天及以后,都是通过皇宫中的白条来当官。不通过考核,拿着白条就可以换官做。这样的政治能好吗?到了玄宗上台,最大的政绩就是拨乱反正。先得治好官吏队伍。严格恢复贞观时期的手续,按规定来办。使得唐在玄宗手中不断走向兴盛。这种情况维持了二十几年,李林甫出现了,要用目不识丁的人,玄宗同意,因为他不想间政,让李林甫干。李林甫也有道理。提拔目不识丁的军人,道理就在按照制度办,就会扼杀人才,使得有特殊本领的人不能脱颖而出。变制度,就为特殊人才。这些道理,许多人都接受,后面的隐藏,却认识不到。制度是规矩,应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过总有代价。会使个别人才不可能出来,就得权衡,是为个别人量身打造还是为多数人服务?夸大后,大家认同,完了,改变了规则,发现好人被整,好人下去了。无法遏制了。实现了个别人的专制。安禄山的特殊地位就是这一套玩法的结果。玄宗不想间政,不能以制度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这是历史的血的教训。手段卑鄙一定是目的的卑劣。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就是因为玄宗觉得安禄山亲,听话。却从来不想,权力与金钱在安禄山心中更亲。安禄山攫取权力,最后反咬一口,这是安史之乱的必然性。专制一定排除任何障碍,皇帝也有其中。治国首先得治好官,这是第二个教训。作用官员上要强调对制度的忠诚而非对人的忠诚。

唐朝人事制度外的问题:别的原因还有,就是唐的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唐用的是屯田制,能恢复社会生产,社会会稳定下来。这是好的做法,虽然有强制性。后来土地国有化,成了北魏到唐的基础方面。这里,国家有特别设计,划出一块地来,选农民出来世代当兵,国家给土地,种土地收成归你,但是对国家要承担当兵的义务,组成了府兵制。军队的制度是与国有土地完全捆绑起来,西魏时维持好,唐出现了问题,唐社会繁荣了,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巨大变化,要求资源的集中,土地小块化,市场却要求集中,提高产量。分得土地的农民要承担赋税,国家太强势,官吏太凶,会造成农民的破产。服役,他们最怕,恐怕回不来了。农民就逃了。经济发展后,多种经济出来,要求从农业转移出人口来。他们从户籍中逃掉。造成国有土地制度的崩溃。府兵制也跟着崩溃了。国家得转变,从原来征兵,转为征职业兵,唐玄宗出大量职业兵,才有节度使,才有安禄山登场。他们训练打仗战斗力强,部署在边疆。玄宗时,外边的少数民族强大了,不断扰乱唐边疆,以前骑兵打完跑了,现在必须设置快速反应的部队,节度使是好的用意,长期驻扎在边疆,要防御外敌入侵,兵力就要多了,就内重外轻了。原本地方少量部队,难反叛。现在变了,地方可以与中央抗衡。甚至节度使手握重兵,军队就可以与中央抗衡。怎么驾驭呢?玄宗不是从制度上想办法,而是加强与节度使的交流。与节度使打闹,个人建立关系,形成绝对忠诚关系,又走向了人治,因人而治,人变了人治就会变。李林甫镇得住,一死,杨国忠不行了。马上就成了危机。成了直接的危机。人治不稳定就在这里。容易因为利益起矛盾,易变性突出。拿这个来治国,间题就大了。古代体制特点就出来了,对人有高的要求,选精英治国,选道德的有自律的,就得拔高道德要求。可是这不能随便提,否则做不到,就成了虚伪。最后就是恬不知耻了。这些官员一开始不是坏人,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玄宗太善良了,给了节度使太多权力。节度使在地方,集中多种权力于一身,受约束时还听话,不受约束时,制度的弊端就出来了。安禄山身上就体现了出来。宋借鉴这个教训,抑制军人,又过度了,走了另一极端。这是矫枉过正。明后,中国经过长期发展,终于学会了治理军队。剥离开了政权军权财权等,形成了强有力的国家军队。    绎济发展后玄宗的决策:唐中叶,社会大繁荣后,发生的变化巨大。更重要的是国有土地制度崩溃后,许多制度跟着变了。最大的变化是人头税向资产税手工业税等转变。大量的农民成了各领域的人。以前会强制送回去,现在却行不通。国家也不可能再实行之前的做法。之前的税是人头税。现在不同了,变成了资产税专卖税,人口转移了,怎么办?玄宗设立了大量的使职。有租庸使有盐铁使,这些人都是专事专办。头疼医头,在历史文献上能找到的使职有几百种。节度使不过是其中一种。大量设置后,远远超过了原来国家机构的设置。这样的多官,影响是政府职能的碎化,专项的事情。对民众是政出多门,不胜其繁。三是多种税收重复征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些使职没有严格的监督。   

安史之乱唐朝出现的问题:唐玄宗还缺少整体的思考,完全流于应付,才导致了动乱。社会得有清晰的洞察,敢于领导,得有高瞻远瞩的,能设计系统的制度的领导人。玄宗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相当时期也没出现这样的领导。以前是全听皇上的,后来是地方强了,朝廷要与地方协调关系。这个制度怎么建立?零。地方有利益,就会在朝廷中表现出来。要不要承认地方的地位?制度的建构还得有。唐后期的三大问题,跟后面的皇帝跟制度建设有关。皇帝不思考,只推责任,认为是胡人动乱造成了的,就成了排斥,走向了封闭。就走向了内耗与衰落。安史之乱是古代盛衰的转折点。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