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盛唐的背影(下)(6)

韩昇:盛唐的背影(下)(6)

摘要:张巡的抗战给安禄山重大的杀伤。抗战也成了旗帜,鼓舞了军民。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可以说,这场抗战配合正面作战,让安禄山的军队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十九)肃宗坐失良机

郭子仪攻下洛阳,安庆绪逃跑,极大鼓舞了唐的士气。对全国百姓也是鼓舞。对叛军来说是沉重打击。10月21日,攻占了河内与河阳。夺取这两处,使得唐军通过了山区,到了河南山西的开阔地带,唐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叛军全线动摇。高级将领纷纷接洽投降事宜。严庄首先投降。田承嗣也派使者前来接洽。唐重要的是不能给喘息的机会。可是这段时间里,唐忙的是,迎玄宗回京,这事本简单,肃宗自然写了表文,请玄宗回来,还皇位于你,仍执君臣之礼。肃宗找来李泌,并告诉他。李泌一看,不好,玄宗就不会回来了。道理是什么呢?其实也明白。肃宗是自己抢来的皇位,跟玄宗间心里有心病,在兄弟中,也未必服得了他。这里有复杂的政治关系,现在要放弃帝位,说得好听,想想其实可怕。话中有提防,有对政治关系的担忧。历史上为了皇位,骨肉相残的事多。果然玄宗听了后,饭都吃不下,写了回信,把蜀州给我做封地,我不回去了。李泌点明了厉害,肃宗赶快写了第二封信。讲的是叛乱后,父子分离,日夜思念父皇,让他做孝子,尽孝心,说得恳切,说的是私情,玄宗才高兴,同意回京。定下了回京的时间,年底,玄宗终于回到长安。玄宗上朝对跪在前面的肃宗,亲自加袍在他身上,把玺交给肃宗,完成了父子间的权力交接。

心腹李泌突然辞职:李泌家世是大官。是北周李柱国的后代。他知道官场的内幕。他好读文史与周易,性格飘逸,不落俗套。才华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可是杨国忠忌才,李泌不当官了。乐得隐居。但他毕竟是官宦子弟,玄宗喜欢他,让他与肃宗交朋友。李泌比肃宗大,二人像朋友更像是师生。安史之乱后,肃宗要人,就派人请来李泌,做心腹谋臣。不过还有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也是心腹,日夜在肃宗身边。肃宗当太子时间长,玄宗老忌着他。玄宗朝的大臣知道这种心病,像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大臣都欺负太子,来向玄宗表示忠诚。太子可怜虫一个,连韦氏都保不住。他几十年在重压下成长,这样的重压造成心理谨慎胆小。难得有人好一点,就感激不得了。兵荒马乱时,肃宗仓惶逃到朔方时,张良娣跟在身边,每天晚上睡觉还要睡到外面的房间,来保卫肃宗。肃宗非常感激她。她有头脑,肃宗要称帝时,张良娣成了内心的一大支柱。李辅国也是飞龙小儿,大内养马的太监。粗通文墨。他好好伺候肃宗。长期与太子相处,太子喜欢他。动乱时,李辅国劝他去灵武,登皇位。二人成了肃宗的重要支柱。二人权力欲望都高,喜欢窃取权力,手段也是一般正道人斗不过的。在灵武继位时,肃宗的两个儿子即韦氏所生的太子与建宁王,尤其是后者聪明果断,看出二人小人弄权,自以为自己是皇子,揭露小人。可是他不知道,他没办法劝肃宗,还得罪了二人。二人挑拨离间,说他想谋害哥哥,建宁王被杀。满朝忠良心怀恐惧。李泌与肃宗有密约,收复两京胜利后,还要回归田野。肃宗现在不同意,要李泌告诉自己真话,李泌告诉他,我确实有事不敢跟你说。就是建宁王的冤案。肃宗说这是我儿子,我还不知道他吗?他是被小人教坏,想暗害哥哥,我不得已杀了,没什么冤呀。李泌说,如果确有其事,太子应该最痛恨。可是太子提起弟弟被杀,都是喊冤。明显不恨弟弟。李泌的话点醒了肃宗,肃宗却没领悟要害。李泌要他远小人,却不好说,毕竟疏不间亲。李泌只好以退为劝,简直是拿命来劝。肃宗不想反思,就勉强肯定李泌有道理,但是希望既往不咎。李泌就讲了武则天四个儿子的故事。老大聪明,她觉得这是她夺权的障碍,毒死了他,老二写了诗,想用它来告诉母亲,也难逃一死。“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李泌说,你杀了一个,不要再摘了。说明他看出了广平王作为全军统帅,张良娣不高兴,十分妒嫉,散布流言,要对太子不利。李泌用心良苦。肃宗留不住李泌,李泌一定感觉到政坛中有阴风,自己镇不住。肃宗只得答应,并给他建房子,让他去衡山隐居了。   

史思明突然投降:郭子仪把几百的俘虏安禄山的唐官员送到长安来,肃宗下令都杀了。李勉马上进谏,现在元凶未除,唐重新崛起,许多人心里想回来,杀了这些人,就断了后路,建议赦免他们。确实是这个理。不留路,他们就会死心塌地跟着叛军走,这不理智。严庄当了高官后,在叛军中引起重大震动,史思明上表表示要投降。率十三部八万军队投降。还有高秀岩,肃宗接到降表,非常高兴,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封了他的七个儿子,这是争人心的做法。可是之后,肃宗觉得天下太平了,反过头来对投降叛军的唐的官员态度就严厉起来了。肃宗进长安时,举行仪式,要求所有投降的官员全部把帽子脱下,光脚站在大殿上,自己口称请罪。就像示众一样羞辱他们。朝廷组成办案机构办理降敌的人。御史提出,降敌者全部处斩。礼部反对,当初大家逃生,现在统统处死,有违人性。何况还有许多失节的人。如果宽恕,就给那些在敌营中的人放心。最后,采取了礼部尚书的意见,按六等处分,主动投敌者处斩。陷落以后投降的陈希烈等让他们自尽。其他的给一定的处罚。只有一个人,张万顷没有受罚。因为他在官期间,尽他所能保护百姓。最后这个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不久后,有人从河北回来,叛军里的降敌者,最初听说赦免了陈希烈,后悔不该降敌,再后来,听说被处死了,他们不想再投降了。肃宗后悔。肃宗给大批降敌者给了自新之路,进一步宽恕,投降的人不受处罚,就对两年艰苦搞敌的烈士与英雄是不公平与出卖。像张巡,最后竟然有人追究他人吃人的罪状。不是鼓励投降吗?肃宗后悔,说明他在是非上坚持不力,意志与立场不坚定。指导平叛就显得软弱无力。   

安庆绪趁机壮士实力:安庆绪跑到河南的安阳,回头一看,唐军没追上来,他不走了,在这儿把这儿改名为安成府,改元为天成。在这儿他要东山再起。他要与唐争天下。他手下有骑兵三百人,步兵一千人。就这样想与唐竞争,这反映的唐的无能。叛军向这儿集中。安庆绪在半年间组成了六万军队,声势再盛。史思明在范阳,两年中捞得最多,叛军抢来的东西送来的多。在安阳与范阳形成了两个反叛集团。两者间的关系名义上是君臣,史思明心里看不起安庆绪,二人都想壮大自己。安庆绪要先下手为强,先是谋求发展,稳住阵脚。他的部下纷纷投降唐朝。安庆绪派手下的力将蔡希德夺回,并活捉,千刀万剐。凡是投降抓回来的,灭族。他要通过这样的屠杀制造恐怖,让手下不敢逃跑。剩下的举行仪式,发誓要忠诚。他还运用部队想扩张地盘,发动对李嗣业的进攻。安庆绪开始反扑。再是企图武力统一内部。他知道不能控制史思明,就会面临严峻的形势,夹在两股力量中,他得改变。他要把史思明治服。内战没后退的余地,史思明成了安庆绪的心病。他派了阿史那承庆与安守忠,到范阳去,名义调兵,来到范阳,史思明怎么会栽呢?听说来了,把范阳的部队摆成阵势,二人不敢动手。带着他们进帐中,跟他们说,我的手下没见过大世面,不敢跟他们靠近,你们能不能解除武装,一起喝酒?二人确实觉得有理。同意了。史思明请二个入帐。晚上畅快地喝酒。外边部队把骑兵围了起来,愿意当兵的,编入史思明的部队,不愿意的,遣散。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成了光杆司令。…自利地解散了他们。派儿子与部将去河北各郡换了官员。掌控了河北,史思明率部起义,投降了唐朝。肃宗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就剩下安庆绪与残部了。肃宗看到胜利在望了。他根本没管,河北听不听唐朝的。史思明是不是唐的人了。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