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史思明独掌大权
史思明打败九大节度使,唐的损失惨重。史思明应该追击,可是,他没挺进,收拢部队退回到邺城。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比唐更大的敌人即安庆绪。安庆绪表面是伪皇帝,他在,史思明就不能全部拢住领导权。这个危险比唐还大。堡垒容易从内部和破。他这次南下的目标是安庆绪,得带回部队到邺城布防,抓住权力。这是集权体制的结果。得排他,否则涣散。所以大敌当前时,得内部打清楚。史思明得想办法,出了两招,一招是引诱安庆绪离开皇宫,部队到达邺城布防后,他把六七万石粮食送给安庆绪。安庆绪的部队就说史思明的好话。军心要争取过来。城外,史思明天天好吃好喝地招待战士们。摆住长住的架势。安庆绪身边的将军都说,史思明来了,我们得去看他。安庆绪就叫他们去。张通儒高尚等人就去,史思明热情地接待他们。诉说兄弟之情。说得大家都感动了。回去后,安庆绪还是不来,史思明就派了安太清帮他进城,请安庆绪相见。安庆绪不敢来。招人家来时,要给皇位,现在赖着。不去也不行。安庆绪只得上表给史思明。史思明客气,说何必如此呢?却传令全军将士,表明安庆绪向我称臣了。史思明高兴,-悄-悄写信给史思明说,我们相约为兄弟之国,与唐三分天下。安庆绪接到后,高兴,不用让位了。就提出来,歃血为盟,史思明同意了。安庆绪带三百人,去史思明的军营中。迎接到庭下。安庆绪向史思明下拜致谢。史思明第一步成功了。第二步就是要人伦大义来彰显安庆绪的叛逆不道。史思明变脸,大骂安庆绪。身为人子,竟然杀父夺位,我是替你父亲来讨贼。以不孝之罪来治他。高尚孙孝哲等人统统拉下去斩首。史思明对那些能干的,就来软的。张通儒等人,却重用。形成了新的史思明的集团了。城里安全了,史思明才隆重入城。进城后,打开府库,奖赏士兵。一下子控制了大局。
唐朝内部露出破绽:称帝后,史思明还没马上出击。他在盘算搬都城与燕京。这是他的老巢,权力才能稳固。他还耐心等待唐内部的破绽。果然唐就送来了机会。这时的唐朝,内部与外部都发生了变化。内部上,太监李辅国公开揽权,排斥忠良。有个小官,管马。不知道他为什么当了盗贼,被县尉抓了。判死刑。他老婆上诉。打动了李辅国的心,支持了她告。李辅国怂恿肃宗,肃宗让御史与大理,联合审这个案子。这个案子重审,维持原判。再闹,肃宗再派人来审。重新判,是个错案。前面的御史不干了。找毛若虚来对质。毛若虚慌了,到肃宗处告状。肃宗藏他到帘子里。御史来找到肃宗,结果肃宗大骂他,贬他去边远地区。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宰相李岘不干了。结果也被贬了。李辅国就是让全朝廷看,自己有权了,就得听我的。这是对政权极大的打击。官场的正气被压了。安史之乱,折腾八年,唐内部的矛盾有重大因素。恶劣风气还长期存在。外部也有变化。郭子仪被免职。两京陷落以来,唐最危难时,是郭子仪与李光弼挑起重任,才使局势好转。肃宗却不善于驾驭人。肃宗与李泌讨论过,平定安禄山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功高,怎么办?肃宗没有自信。这成了心病。现在机会来了,两京收复了,肃宗心安了,就让正派的郭子仪撤职了,让李光弼取代了郭子仪。三军不干。郭子仪高风亮节,把事情自己担起来,反而安慰士兵们。骗他们,跑回朝廷受罚。
东都洛阳二次失陷:唐这边,李光弼也学聪明了。没有被宦官暗箭射中,却也提防,不接受兵马元帅。要求派个王子来,想竖立一块挡箭牌。李光弼到任开始整顿军队,史思明大军杀来了。史思明从来打不过李光弼。史思明来得快,李光弼不及布防,赶到汴州,与许叔冀商量。李光弼间他,能不替我守十五天,我去后方调兵。许叔冀答应。李光弼去洛阳征兵,结果许叔冀发现对方声势浩大,就投降了,成了史思明政权的宰相。史思明乘胜追击,李光弼见到韦陟,间怎么办。只能坚守,不能出战。洛阳难坚守。韦陟提出,撤到潼关。李光弼一听,不行。不能一撤就撤五百里。这会长敌人威风。其实他还是选择了郭子仪挑的河阳来相机作战。命令洛阳的官员撤往关中。坚壁清野。部队退往河阳,自己带兵掩护撤退。史思明看殿后的是李光弼,不敢进攻。李光弼全军进入河阳。这是唐第二次重大失败。史思明进城后,发现洛阳是空城了。他担心李光弼会反击,不敢久驻洛阳,退到白马寺设防。李光弼是用空间换时间。
李光弼智斗史思明:在河阳,李光弼再次打史思明。一个故事是,白孝德枪挑刘龙仙。史思明派人挑战,李光弼不出,他就派刘龙仙来叫骂。骂得唐的将军咬牙切齿。白孝德要去拿下刘龙仙。李光弼配了五十精锐。白孝德神定气闲地出来了。慢慢走近刘龙仙。刘龙仙准备把脚从马上拿下来。白孝德向他招手,像对老朋友一样。白孝德停了马,听他骂。突然白孝德大吼一声。白孝德两把长柔冲向刘龙仙。白孝德一枪挑下马来,并割下首级。第二个故事,李光弼智挫史思明。史思明骑兵好,马好。这是他看家老本,特别爱护。李光弼也是草原来的,懂马。就把部队的母马全部挑来。母马一叫,史思明的公马全跑过来了。史思明气得直叫。李光弼派部下拿着长铁叉顶着史思明派来的船。火烧了自己的船只。第三幕是,李光弼用计招降武将。史思明看到正面进攻难得手,就迂回到后面想切断粮道。李光弼亲自带兵安下营盘。晚上李光弼跟部下讲,今晚史思明会派人来抓我。史思明手下几个猛将高庭辉等一定有一个人来。他们来了,不要与他们打。如果投降了,就带人来见我。手下们偷笑。史思明果然叫来李日越,派精锐部队去活捉,如果捉不到,就不要回来。李日越来到一看,怪了,唐军在沟中休息,怎么回事,就问李司空在吗?部下告诉他,趁夜走了,不在。这个营盘有多少人呀?就一千多人。李日越就沉思了,半天,回头对骑兵说,我们抓不到李光弼,抓个小的回去,就死定了,不如真投降吧。真投降了。带去见李光弼,李光弼重用他。李日越在李光弼手下获得善待。高庭晖听说了,也找机会投降了。部下都不明旬可孪光弼。李光弼说这是人之常理。史思明知道我出来了,一定会派猛将出来抓我,抓不到我,就只能投降。高庭晖才在李日越之上,就想我会给他更大的官,这就…自利招降了他们。史思明一再中计。决定调集兵马用强大攻势来冲垮掉河阳守军。李光弼只得与部下李抱玉商量,替我守两天城。李抱玉是唐的安兴贵后代。来自凉州,在李光弼手下当副将。到安禄山叛乱时,李抱玉觉得与安同姓,就要求改姓。就赐姓为李。这就可以看出他对唐的忠诚。不过,打仗不咋的。敌军势力太大,就间李光弼,两天要是还不来,怎么办?李光弼就说,听凭你放弃。这就说明形势之危急。唐朝这时就只能把王朝的命运交到李抱玉手中,能不能坚守两天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