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今年8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请问体育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刘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在中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表现优异,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内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奥运精英运动员访港澳受到热烈欢迎,激发了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体育可以全周期、全人群保障人的身体健康。运动不仅是生命存在的表征,更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全周期促进和维护身体的健康。定期参与体育锻炼是降低慢性病风险、对抗衰老、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对健康人群来说,体育锻炼是促进和维护身体健康最经济、最适用的手段。对亚健康人群来说,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调理和矫正手段。对已经患有疾病的人群来说,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是治疗疾病、加速康复、提高带病生存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可以积极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中快节奏、强竞争、大压力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亚健康和生理疾病又十分普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能调情绪、减压力、强意志,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水平,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同时,有针对性运动干预还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运动在治疗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在提高戒毒成功率和降低自杀率等方面都有十分特别的作用。
体育可以有效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多国家都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安排组织大量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促进身体发育,也是让孩子们在运动游戏中了解社会习俗,学习社会规则,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竞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抗压减压、疏解不良情绪、丰富情感、提升意志力、改善人际交往,进而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往往会导致诸多的心理疾患,进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而体育在预防和化解这类健康威胁方面具有全球公认的特殊价值。
学习时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身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发展现状。
刘鹏:1952年,毛泽东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全民健身“三纳入”(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基本实现,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群众体育设施遍布城乡。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共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在全国已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约57.39万个,覆盖全国90.9%的行政村。
群众体育组织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建成,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层次结构。截至2015年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已经分别达到194万人和11万人。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级体育部门、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极大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89.6%。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全民健身的发展在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依然不平衡,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与群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力量动员不够,体育社会组织有待发展壮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