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两种意涵

荐读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两种意涵

核心提示:为什么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怎么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两种意涵。一种是直观意义上的或常识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我们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讲授中国语言文化,把中国的各种文化产品翻译为他国文字,派遣各类文化团体和文化人士出国访问和交流等等,就是在推动这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这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认识和熟悉中国文化。另一种是深层意义上的或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观念的交往。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关键就在于理解和接纳它的价值观念。这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的价值观念。

显然,这两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两个阶段或两个层次。其中,第二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上,因为任何人只有首先认识和熟悉一种文化,才可能理解和接纳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但是,第一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必然会带来第二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因为人们认识和熟悉一种文化,并不一定会理解和接纳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

所谓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就是实现不同文化的价值共识。文化交往中的价值共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价值认同,即一种文化中的人们认可、赞同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把它接受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价值认异,即人们在认识和熟悉了一种文化后,虽然并不认可、赞同和接受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但基于相互之间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势的差异能够理解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和存在的理由或根据,承认它的合理性,并由此尊重它。

我们说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的价值观念。显然,这里所说的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我们也不要指望是价值认同,而只能是价值认异,也就是使其他国家的人们尊重和包容中国的价值观念,以便使崛起中的中国人的全球性活动和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得到人们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明确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涵,我们方可讨论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塑造中国文化的形象。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走出去”时,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什么?作为中国文化内核的中国的价值观念又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显然是很成问题的。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多也只能实现第一种意义上的“走出去”;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示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实现了第二种意义上的“走出去”,因为它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当代中国人所秉持的价值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只能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这种文化目前仍然是有待于我们大力加强建设的,它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有待于内化为全体中国人的自觉追求。只有从内到外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我们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谈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