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双向奔赴”催生新质生产力“聚变效应”

科技金融“双向奔赴”催生新质生产力“聚变效应”

据7月22日《经济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模式正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从AG600两栖飞机斩获民航“双证”,到“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问鼎全球,再到“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叙事正迎来金融资本的“深情注脚”。可以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9.5%的增速背后,是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形成的创新生态——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

创新驱动的“化学反应”需要金融催化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万亿的“天文数字”,恰与1.7万亿科技创新贷款形成镜像呼应。中科创星26.17亿基金“七成押注原始创新”,印证了硬科技投资正从“风险规避”转向“长周期陪伴”。这种转变绝非偶然: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接近2.7%, 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当38.1万家企业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实现“链式对接”,科技金融已从单纯输血进化为造血系统的关键构件。

破壁攻坚需要“金融工具箱”的精准供给。人民银行科技创新再贷款与“科技板”债券的“组合拳”,直指创新链的“卡脖子”环节——6140亿贷款支持1.5万家企业首贷,相当于每天诞生83家“科技新苗”。这让人想起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的启示:其每年15亿欧元研发经费中,1/3来自企业定向委托。中国版“科技金融生态”的独特之处在于,3090家金融机构联动形成的“超级网络”已促成5400亿集群融资,为26个全球百强科创集群提供立体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密码”藏在协同进化中。深究“新三样”36.2%产量增幅的底层逻辑,会发现科技金融正在重构产业演进路径:工业机器人32%的产量增长,对应着专精特新“小巨人”1241家的梯度培育;智能车载设备26.8%的增速,映照着800余项金融产品的精准滴灌。这种“科技立项—金融护航—产业落地”的闭环,恰似日本“产官学”模式的升级版——但中国用241家中试平台+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设施”,走出了更高效的成果转化之路。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渐进式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结构的关键。只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贯通“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的演化路径,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站在历史维度看,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的跃迁,从来不是单兵突进。当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遇见超46万家高新企业的“星火燎原”,这场“双向奔赴”终将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聚变效应”。正如“东方超环”刷新核聚变纪录所昭示的:唯有创新要素的极限压强,才能释放出照亮未来的能量之光。(宣讲家网 王小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王灿熙(实习)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