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各弹其调”也是教育素质化之需

教材“各弹其调”也是教育素质化之需

12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保护、悦纳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小小男子汉》课程将会采用男女生分班上课模式,在同性伙伴中更开放地讨论一些平时很难展开的问题。(10月13日《新闻晨报》)

国内首本,量身定做……这些关键性的字眼,确实让《小小男子汉》一书,具有某种突破性意义。在时下教育的评价度不高的情况下,任何创新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性别教育不必各弹其调”也是一种声音,类似的质疑既有对创新本身的不满,其实也是基于既有经验的群体诉求,颇有“反弹琵琶”之意。然而,无论是出于既有的偏见,还是基于现实的担忧,教材的创新本身则是“形式影响内容”的现实考量。

在实行统一化、标准化教学与教育的大背景下,基于性别差异而出版带有“性别特定性”的教材,则具有“精准定位”之意。无论是男子汉教育也好,还是女子化教育也罢,性别上的差异是天然的存在。现在的最大问题,恰在于性别出现了中性化,超短发型、宽边眼镜、韩版裤,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街头上一些类似男孩儿打扮、年龄在十几岁的女中学生越来越多,当然反之,一些本具有阳刚之气的男生,则出现了更多的阴柔之气。虽然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如果一个社会“男将不男” 和“女将不女”,性别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实无疑于一种社会灾难。

古人对教育讲求“因材施教”,意即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既然男女有别,那么先让教材差异化起来,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同时,差异化的表现是精细化,越是精细化才越能体现专业性。实行性别教育,就理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把让女生如何温柔东西让男生来学,反之也不能把归属于男性的东西,让女性来学。

正是看到了性别教育上的欠缺,各地在性别教育上实施了创新。比如南通市一小学小学的做法是,该校五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一律实行男女分班教学,根据男女生班的学期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以此既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标准动作”,又根据男女生的特点与学校特色补充“自选动作”。国外在性别教育上同样注重细节,并最大化体现也性别上的差异。比如穿着的服饰一定要不同、玩的玩具游戏也要不同、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等。更重要的是,在性别教育上已体现出相当高的专业化程度,并形成了系统化的教材。从这一点来说,性别教育应当鼓励创新和多元,同时最大化体现特质性和差异化。

教材“各弹其调”也是教育素质化之需,这样的做法不能被轻易否定。更重要的是,检验一种措施的好坏,应当用事实来评判,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效果假设。如果连教材都不能也不敢“量身定做”,那么教育的着力点也无以“因材施教”,所谓的素质化教育就会沦为空谈。如此而言,对教材差异化的保持正确认识,让观念先转变过来,不失为面向全民的共同课题。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