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布局,多个增长极支撑经济雄起(2)

大手笔布局,多个增长极支撑经济雄起(2)

—— 《习近平复兴中国》 连载

从揪心到开心,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

东临渤海,西抵太行,北起燕山,南至漳河,京津冀2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正在发生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

2014年2月25日是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这天,习近平视察了北京市,他走进胡同里,与老街坊促膝谈天;他来到北京市规划博物馆,面对着“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久久沉思;他又来到自来水厂和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仔细询问这座聚集了2000多万人口的巨型城市的用水和交通状况,随后他听取了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在总结讲话将三地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位置。由此,以北京启动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开端,三省市各就各位,向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迅速前行,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直言北京“大城市病”的治疗已刻不容缓,“让人揪心”。

从人口看,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人口无序增长导致城市不堪重负;从交通看,2014年北京机动车已达到559万辆,工作日拥堵持续时间接近2小时,人均通勤时间居全国首位;从资源能源看,北京2014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0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很多能源均需外部供应;从环境看,空气质量远未达到国家新标准,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大城市病,在天津也同样存在。截止到2014年,天津市总人口已达1517万人,同时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年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60立方米。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管理、环境建设等领域,天津也遇到和北京相同的发展空间难题。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回忆,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曾提出,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太“胖”了,周边的其他城市太“瘦”了。确实,体量大、实力强是北京的特点和优势,但快速发展中又产生很多令人揪心的问题。

习近平强调:破解首都发展难题必须从京津冀的战略空间来考量,走协同发展道路。

他还特别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疏解,破局,打通,协同。习近平指出的这些关键词,犹如醍醐灌顶,让三地的规划者一下子看到了另外一片“海阔天空”。

首都聚集着大量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北京的,更是属于全国的。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好这些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全国、服务周边的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束缚,携起手来的京津冀,未来将是什么样子?

已经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这片广袤土地勾勒出一幅盛世新图:这个新的增长极将是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中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有专家预测,到2025年,京津冀或将超越粤港澳,成为中国第二大经济核心群,天津也会超过北京,成为北方经济中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